適應香港媒體特點規律展示駐港部隊良好形象
重點話題
作者:雷鳴劍 趙東
1997年7月1日,作為我國政府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實行資本主義社會製度的香港履行防務。至今,香港仍有100多家外國傳媒機構包括西方主要通訊社,在香港設立的亞太區總部或辦事處。置身新聞資訊高度發達的特殊環境,駐香港部隊官兵的一舉一動、言談舉止備受海內外輿論關注。自進駐香港之初編設駐軍新聞發言辦公室以來,駐香港部隊通過駐軍新聞辦,及時加強與特區政府、香港媒體和市民溝通,促進了駐軍與香港媒體的良性互動,維護了威武文明的良好形象。
媒體報道的發展階段
15年來,香港媒體對駐軍的新聞報道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
(1) 1997年7月至1999年間,香港媒體高度關注駐軍,新鮮感強,月平均報道在50篇以上。駐軍對香港社會來說是一個新事物,受到香港市民和媒體密切關注,經常被作為“大新聞”爆料或炒作。1997年四五月間,根據中英雙方就防務交接安排達成的有關協議,駐軍100餘名官兵分三批提前進駐香港,會同駐港英軍做好防務交接前的準備工作。由於此次進港是駐軍組建以來首次在香港亮相,所以香港及海外媒體均予以高度關注,全方位報道駐軍人員進駐過程,盡力捕捉全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但是,與其說是香港回歸前香港媒體對駐軍的“半公開報道”,倒不如說是對香港駐軍報道的“預熱賽”。1997年7月至1999年間,香港媒體主要圍繞駐軍奉命進駐、兩次軍營開放、軍委主席視察等駐軍重大活動進行報道。其中,時任特首董建華率特區政府主要官員,先後兩次探訪駐軍軍營,隨行的香港記者借機深入軍營,實地了解部隊生活,從感性上增進了對駐軍的認同。1997年鳳凰衛視拍攝的《駐港部隊大紀實——香港探營》專題片,第一次向公眾勾勒出駐軍官兵的真實形象。這一時期的報道數量多,但大多停留在介紹性的程式報道層麵上。
(2)2000年初至2007年,從純新聞性事件報道開始向深度報道過渡,月平均報道在30篇左右不等。隨著香港駐軍對外公開的透明度加大、駐軍威武文明形象深入人心,香港社會對駐軍的認同率逐步提升,歪曲事實的報道已無法立足,淺層表象的新聞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香港社會渴望深入了解駐軍官兵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香港媒體除了關注駐軍例行的重大公開活動外,把報道觸角延伸到駐軍在新形勢下履行防務職責的能力上。2001年7月,無線電視邀請駐軍官兵參與拍攝一部反映香港全力支持北京申奧的宣傳短片,以表達駐軍和香港市民的共同祝願。宣傳片及新聞報道相繼播出後,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宣傳效果。2000年、2002年,無線電視、亞洲電視分別拍攝了有關香港駐軍的專題片《駐港雄師》、《鐵軍香江情》,社會反響熱烈。香港回歸五周年前夕,駐軍一連三日進行演練,駐軍司令員、政委還一起接受香港媒體的聯合采訪。香港《大公報》在社論《駐港部隊是回歸最成功標誌》中稱讚道:“是誰改變了港人對駐港部隊的印象?是誰拉近了港人和駐港部隊的距離?不是別人,正是部隊全體官兵自己!”
(3)2008年至2012年,平穩發展階段,月平均報道穩定在20篇左右。這個時期,香港媒體不僅關注駐軍履行防務的能力,同時開始思索在“一國兩製”條件下,與駐軍相關的諸如駐軍軍事用地的管理、駐軍與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的關係、駐軍內部管理機製等問題。其中,包括近兩年引起較大反響的“港人參軍問題”。2009年中新社香港分社、《香港商報》專訪駐軍首長時,重點分析了這個問題。後來,一些媒體從港人參軍的意願、法律依據、可行性等多層麵進行深入報道,多家社團進行民意調查,部分政黨到駐軍請願,市民給予了廣泛關注。傾向性輿論認為,一些香港青年提出希望能夠參軍入伍,是香港民眾對國家和人民軍隊認同感不斷加深的成果之一,值得讚賞,但由於法律方麵的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