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中的H
瀏覽全球主要財經傳媒的動態,涉及全球股市則總會有一個名詞映入眼瞼:恒生指數(Hang Seng Index),簡稱HSI,
觀察全球主要股票指數,起源大半與傳媒或專門的市場信息調研機構有關,比如,標準普爾指數的編製者,標準普爾公司的創立者是一家出版社和一家數據統計公司;金融時報100則由金融時報創立;日經指數由日本經濟新聞社創立等等。恒生指數HSI則是由香港最大的銀行之一恒生銀行(Hang Seng Bank Limited)所創。
“恒生”這個詞的來源要追溯到1933年3月3日,林炳炎、何善衡、盛春霖、梁植偉等四位港商(也有說林炳炎、何善衡、盛春懷、梁植偉、何添)共同出資10萬港幣開辦一家銀號,取年月日中的四個3(在粵語中3的發音為“Seng”,與粵語的“生”近似,“恒”求生生不息之意)。
5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工業融資業務日盛,恒生銀號1952年改製為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港幣,實收1.5億元港幣。1960年元旦,恒生銀行掛牌,五年內,恒生銀行在香港開設了9間分行。恒生銀行誕生初期就遭遇到60年代香港的銀行業危機,金融危機中最常見的並購行動波及到恒生銀行,遭遇致命擠兌風波的恒生銀行被迫出讓51%的股權給英資彙豐銀行,被彙豐控股。
恒生銀行誕生與擴張的同時,香港證券業也正迎來一個新時代。
香港證券業最早可以追朔到1891年。香港首家股票經紀協會成立,此時的香港證券業具有強烈的殖民地色彩,證券交易完全由外籍人士控製,成為小圈子遊戲。30年後,華人被允許進入這個圈子,1921年成立了香港證券經紀協會,協會擁有獨家經營權。但是,證券業仍然是受到嚴格限製的領域,上市公司的資格門檻相當高,大多數公司無法獲得上市機會。
60年代的工業化投融資大潮逐步打開了香港證券業的壟斷限製,從1969年開始的3年間,誕生了金銀會、遠東會、九龍會三家證券經紀協會。據說當時有更多的協會躍躍欲試,如果不是政府出手製止,恐怕還有第五家甚至第N家證券經紀協會出現。
四家經紀協會的交易所已經帶來了亂象:交易規則不一致、管理環境鬆緊不一,市場交易出現混亂,行業監管困難。直到1986年,四個交易所合並為香港聯合交易所,統一的香港股票市場宣告成型。四交易所合並的背景是1970年代初中期的股災,股指從1,700多點暴跌到1974年12月的150餘點,跌去90%左右。
四交易所並存交易的時期,投資者和市場迫切需要一個能夠反映香港股市整體態勢的參考坐標,恒生銀行看準了這個需求,1969年,恒生銀行的經濟研究部主持研發編製恒生指數HSI,1969年11月24日恒生指數正式發布。1984年4月,專注恒生指數研究編製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成立。
恒生指數從每月計算一次的頻度提升到每15秒計算一次,與港交所推出的港股衍生品恒指期貨相關,瞬息萬變的行情是期貨套利的關鍵指標。
恒生指數的編製參數中,選取1964年7月31日市值為基準值100,篩取33家上市公司股價為計算因子。
恒生指數也可以視為香港經濟轉型的參照係,1970年代,香港處於實體產業上升期,恒生指數中以工業股為主,1980年代以商業股為主,到1990年代就一地產業為主了,1990年代的香港證監會主席曾經坦言“香港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地產公司”。地產經濟的濃厚色彩必然反映在恒指上,這也是後來大陸公司發行H股受到熱捧的因素之一。
2006年,為因應H股在香港股市的出現和日益重要,恒生指數成分股公司對恒指計算參數與成分股選取對象進行了改進。恒指計算公式中的市值由總市值加權改為流通市值加權,流通市值過大的公司設置市值上限,這裏麵可能暗含了A+H雙重上市公司的市值修正。在一直沿用的33個成分股公司數量基礎上,選取5家H股公司加入。2006年,H股在港股的市值占比已經高達50%。而純香港本地公司所占的市值比例已經下降到30%左右。對恒指計算規則的修改,意味著大陸上市公司在香港股市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2007年9月,時任港交所主席的夏佳理對媒體表示,中港可以建設一個涵蓋兩地的統一的股票交易市場,成為“世界最大的交易所”。夏佳理認為,“公司可以在所有三個市場上市,投資者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市場上交易。”“我們可以研究出一些可以在所有這三個市場上交易的投資產品。”“三個交易所應當維持不同的控股和公司結構,但是創造出一個單一的上市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