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滬港通:最後一百米(2 / 3)

深圳B股首發得到市場熱烈反應,據說超額認購達5倍以上,世界銀行屬下金融公司也加入深圳B股購買者行列。

滬深兩市B股交易係統具有各自的特色,上海B股實行的是二級經紀人和二級清算,交易以美元計價。深圳B股交易初期采用人民幣掛牌,港幣結算,一年後改為美元掛牌,港幣結算,1993年6月再改為港幣掛牌、港幣結算。

其後兩年內,滬深兩市本地陸續續發行B股的公司共56家,這56家的盤子和公司地域局限性顯然不能滿足全國範圍內各地上市公司對外集資的需求,一部全國性的B股法規《國務院關於股份有限公司境內上市外資股的規定》在4年後的1995年11月誕生。

B股是把外資和外彙資本請進來到到國內股市交易,有沒有更直接的,更符合國際資本市場規則的股票集資模式也在探索之中,這就是H股的由來。

H是香港(Hong Kong)股市的代稱,特指在香港聯交所發行的內地公司的股票。B股誕生後的1992年中國證監會宣告成立,與中國證監會成立同步,隨即著手H股的籌備。

H股與B股的最大不同在於,B股是按大陸市場的路數走,H股則按香港市場的路數走。香港股市是全球資本市場的主流大型市場之一。內地公司到香港股市籌集交易,必須按照國際資本市場的要求規範和改進公司自身的所有相關領域,比如公司資產清理認定、資本結構和股本結構的確立,招股說明書中所有事項的合規和響應等等。

首批赴港上市的公司為此聘請了香港或者跨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行、商業銀行、評估機構等參與股票IPO之前的包裝,對中國大陸資本市場以及相關周邊行業具有示範、教學、實踐的意義。

搶得H股頭彩的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時間是1993年6月底,是年一共有6家中國大陸公司在香港發行H股,上海石化H、北人國際H、廣船國際H、昆明機床H、馬鞍山鋼鐵H等,這幾家企業,無一不是內地大型國企,這種成分結構與當時中國大陸的企業所有製環境有關。

首批H股的上市無疑是大獲成功的。1993年底,6隻H股的升幅均超過200%,在當年香港56中IPO股票中,升幅最大的前10名有三家H股公司。H股首戰告捷鼓舞了管理層,1994年初,證監會初步選定22家赴海外上市對象,其中大部分是赴香港上市,也即H股。

在香港股市上籌資的大陸企業還有一個分支:紅籌股,“紅”指大陸,大陸資本在香港注冊,股權不少於35%,在香港上市,紅籌股公司的運作方式具有雙向性,既可以在大陸,也可以在香港展開主業。一般而言,業界討論香港資本市場時,H股、紅籌股是劃為同一範疇的。

有大陸背景的公司股權迄今已經成為香港股市的主力軍,到2011年底,活躍在香港股市的H股公司有168家、紅籌股公司有107家,還有規模更龐大的非H股民營企業上市港股公司365家,這些內資企業代表的總股本占到港股總市值的55%,成交額占到67.9%。

基本可以說,港股市場已經與內地經濟密不可分,與內資企業共同進退。香港一位資深股票投資人士甚至坦言:香港股市已經演變成大陸股市的一個分支。

H股、紅籌股、境外股(在紐約、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東京、首爾等市場上市)規模的火熱與做大,帶來兩個副產品。

其一,B股被邊緣化。有分析認為,國際資本似乎更為看好H股、紅籌股、境外股,把資金投向這些直接在中國大陸境外股市交易的股票。從投資邏輯上講這是必然的,B股所在的大陸股票市場無論是基本運行還是操作習慣,與境外主要股市都存在差異。

自1995年全國性的B股法規頒布之後,B股的市場熱情在H股等境外IPO市場的衝擊下已經淡去,幾成雞肋。2000年10月後B股停止發行,2003年曾經恢複發行,2005年後再無B股IPO,B股市場基本停滯。有人分析,2001年頒布的《關於境內居民個人投資境內上市外資股若幹問題的通知》,放開境內居民用持有的外彙購買B股,事實上給外資逢高減持跑路一個絕佳的機會。外資離場後,B股市場一路下行,2005年12月甚至下探59點,國內被套牢的B股投資者解套無望至今。

其二,H股市場派生了一個A股與H股之間的價差空間。2010年以前,所謂“雙重上市”(既在A股市場又在H股市場上市的內地公司)的股票,呈現一種H股比A股“便宜”得多的溢價現象。一般而言同一家公司的股票A股的價格比H股要貴,即便在2007~2010年時段,A股股價平均較H股股價高40%。

雖然理論上同一家公司在不同股票市場上表現的股價應該一致,如果出現價格差異,低買高賣拉平價差尋求利潤的操作就會出現。中國大陸嚴格的外彙管製築起了高高的防火牆。投機者斷無在香港買入價格較低的H股,在大陸以高出一倍以上價格賣出的可能性。

最離奇的價差出現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時逢滬深股市大牛。一進一出A股平均比H股貴10倍,2008年金融風暴前夕,A股平均比H股貴一倍,其後,在A股市場連年熊市的前提下,這個溢價差逐步縮小,2010年8月甚至出現了“反溢價”,H股平均價格反超A股,幅度為1.3%,表明A股與H股之間的價差趨於零,這個趨勢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