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防止新生寶寶發生腹瀉,對預防尿布疹也是非常必要的。
3.治療和護理
(1)當寶寶發生尿布疹時,最好不再包裹寶寶,先暫時停用尿布,讓寶寶的臀部暴露在空氣中,不與濕尿布長時間接觸,以保持皮膚的通風透氣、幹燥。
(2)若已發生紅臀,切忌用肥皂給寶寶清洗,以免刺激寶寶皮膚,可用溫水洗幹淨後,擦幹患處,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鞣酸軟膏、護臀霜、紫草油等進行塗抹。如果是黴菌感染引起的尿布疹,可遵醫囑選用製黴菌素藥膏,嚴重者可到醫院進行理療。
(3)把食用的香油在火上燒熱後冷卻,然後塗在寶寶尿布疹患處,幾天後也會減輕症狀。
在上述護理方法中,讓寶寶臀部暴露、透風、幹燥是關鍵,希望你能學到這幾招,讓尿布疹遠離你的寶寶。
母乳也會有消化不良?
在人們的育兒觀念中,沒有比母乳更適合寶寶的食物了,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黃金生長素,而寶寶排出的大便也應該是“理想”大便,呈金黃色、黏糊狀並均勻有形。因此,當爸爸看見寶寶的大便顏色偏綠,質地不均勻,甚至混有白色的塊狀,便懷疑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到醫院聽了醫生的解釋才知道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進行特殊治療,爸爸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其實,寶寶的大便不是金黃的黏糊狀並不能說明寶寶的消化不好了。通過寶寶的大便,來判斷其消化情況,也是一種偏見。母乳喂養的大便形態比較“理想”,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大多數母乳喂養的寶寶,排出的大便都比較難看,有的寶寶出現拉稀、有奶瓣的糞便等症狀,甚至出現腹瀉便,但隻要寶寶沒有其他的身體異常狀況,且大便化驗結果正常,就不屬於病態,請你放心吧。
1.判斷寶寶身體發育是否正常的基本標準
判斷寶寶身體發育是否正常,不能隻憑借大便形態,還應結合寶寶的其他生理狀態,才能作出正確判斷。
(1)體重。體重是反映寶寶身體狀況的重要指標,隻要寶寶的體重增長在正常範圍內,那麼其發育情況一般也會在此範圍。
(2)睡眠及食欲情況。寶寶身體出現異常情況,睡眠和食欲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寶寶的睡眠和食欲都沒有問題,那麼你就沒有必要太擔心了。
(3)情緒。寶寶的情緒是隨著身體狀況和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如果寶寶身體不適,多半會無故地哭鬧。如果寶寶的情緒表現良好,他的身體一般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2.喂養調理
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寶寶不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當然,有時候會出現因母乳不足,導致過饑性腹瀉。隻要適當地調整母乳量,配合其他補充食品,這種狀況很快就可以得到緩解。
隻要寶寶大便中沒有黏液、寶寶也沒有頻繁拉水質稀屎的菌痢症狀,偶爾出現拉稀、有奶瓣的糞便等消化不良症狀,可先從寶寶生活和喂養方麵的調理入手,具體可采取以下方法:
(1)分清原因。首先要分清是感染性腹瀉還是非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還應分清是細菌性腹瀉還是病毒性腹瀉。感染腹瀉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症用藥,非感染性腹瀉可以飲食調理為主。
(2)禁食。腹瀉次數較多,大便呈水樣者,為使寶寶的腸胃道得到休息,最好禁食8~12小時,即停喂1~2次奶,禁食期間可喂糖鹽水,即在糖水中加少許食鹽。禁食後開始喂奶時的量也應比平時減少些。
(3)減少喂奶量。腹瀉不嚴重的,可以不用禁食,但喂奶量要減少:母乳喂養的,喂奶間隔時間要相應縮短一些;牛奶喂養的,可以減少奶量或加水衝稀。原已加輔食的,最好停止喂輔食。
(4)逐漸恢複喂奶量。腹瀉減輕,已進入恢複期的,喂奶量可逐漸增加,但不能加得太快,以免再次引起腹瀉。一般完全恢複原有喂奶量最好要經過5~7天。
(5)判斷有無脫水。你要注意觀察寶寶大便的次數及性質,看含水分多還是少;小便的次數及尿量;呼吸的快慢、前囟門及眼窩有無凹陷;皮膚是否幹燥、彈性高還是低;四肢末端是否發涼。這些症狀都可幫助判斷寶寶有無脫水、脫水是輕還是重。如果脫水明顯,特別是伴有嘔吐、經口進食進水有困難的,應立即去醫院進行診治。
這正是,判斷標準要正確,調理喂養保健康。新爸爸需好好學,新寶寶們快快長!
寶寶也有“月經”和“乳房”
才出生幾天的小天使女兒突然有了“乳汁”和“月經”,這可嚇壞了爸爸媽媽,特別是才高興了幾天的新爸爸,這會兒頭都大了。別急,對於小女嬰來說,這是個正常的生理現象,不用擔心。下麵來揭開這種現象的真相,看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乳房腫張和溢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