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的產婦在妊娠和分娩的過程中,恥骨聯合分離了,一活動就會感到疼痛。用手觸摸可以摸到大約一指寬的縫隙,並且有壓痛。產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是可以痊愈的。如果疼痛嚴重,需要臥床休息,固定骨盆進行矯正,並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止痛劑治療。
也許很多產婦還會有其他的症狀發生,但是隻要注意坐月子的要領,一般不會有大問題,如果出現疼痛症狀最好及時就醫,不要一拖再拖,最後難以治愈。
謹防產後大出血
“產後大出血”是個可怕的名詞,每個產婦臨產前本人及家人都會為此擔心,因為這不是腰酸腿疼的小毛病,如果處理不當還有可能致產婦死亡。
“產後大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後,經陰道生產的產婦出血超過500毫升,或經剖腹生產的產婦出血超過1000毫升。一般經陰道生產後的出血量普遍被低估,因為在胎盤剛娩出到子宮完全收縮瞬間,往往就可能失血數百毫升,而部分產婦在出血後並沒有任何不適,所以雖然依據其定義是超過500毫升屬於產後大出血,但實際上這些產婦並不是每位都被認定是產後異常。
那麼是什麼造成產後出血的呢?具體包括如下幾點:
1.子宮收縮力差
產後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後出血的主要原因,由於宮縮乏力,胎盤娩出後,胎盤附著部位子宮壁血竇不能關閉而導致陰道流血過多。常見於分娩過程產婦過度緊張、疲勞,應用大量鎮靜劑或者產程中麻醉止痛,以及產程過長、產母衰竭等。當然,巨大胎兒、羊水過多、雙胎妊娠使得子宮過度膨脹,子宮肌纖維極度伸展,亦同樣會影響子宮收縮,導致產後出血。另外,妊娠合並子宮肌瘤時也常導致宮縮乏力,多次生產的孕婦,由於子宮肌肉纖維化,產後子宮收縮不良的機會也增多。
此外,如果孕婦在胎兒出生前不久曾使用安胎藥物、高血壓患者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治療高血壓或使用硫酸鎂預防抽搐,這些都會抑製子宮收縮,均可能在產後導致子宮無力。
多數情況下,宮縮乏力在產程中已有所表現,使得產程進展緩慢,延續至胎兒娩出、胎盤剝離後,由於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產後子宮大出血,出血量多時產婦會心慌、出冷汗、頭暈、脈細弱,血壓下降,腹部檢查時可發現子宮輪廓不清,質軟。一旦考慮有宮縮乏力,原則上宜迅速加強宮縮以止血,同時給產婦輸血,以免休克,並應用抗生素控製感染。對於經過一般促進子宮收縮方法的處理,陰道出血仍然較多者,可考慮開腹進行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結紮術。
2.軟產道裂傷
“產道裂傷”是產後大出血的另一常見原因。整個產道包括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及外陰甚至連鄰近器官如膀胱、直腸及肛門,都有可能在生產時受傷出血。
軟產道裂傷一旦發生,陰道出血也較多,常在胎兒娩出即有活動的新鮮陰道出血,每位孕婦都有可能發生不同程度的產道裂傷,但如果胎兒太大、使用產鉗生產、產道明顯水腫或靜脈曲張、難產、急產、上一胎為剖腹生產而這胎嚐試陰道生產者,都會增加嚴重裂傷的機會。
另外,初產婦會陰條件差未及時行會陰側切者也常會發生會陰部裂傷,裂傷嚴重者,也將導致陰道大出血。醫師在檢查會陰切口時,如果發現出血點並非隻在會陰處,加上這時子宮收縮又很好,便要高度懷疑在產道上段有其他裂傷。產道裂傷有時候失血速度很快,而在傷口縫合完成前即需要輸血。有時候在縫合後雖然傷口外觀沒有再出血,可是在裂傷較深處卻形成血腫,即會導致產婦在產後病房發生生命跡象不穩定或會陰腫脹疼痛。
3.胎盤因素
胎盤是胎兒獲得母親養分的地方,緊密附著在子宮內壁。胎兒娩出後,胎盤一般在10分鍾後即可自行娩出,最長不能超過30分鍾。如果胎盤剝離不全、胎盤剝離後滯留、胎盤嵌頓、胎盤粘連及胎盤植入子宮肌層,以及胎盤、胎膜殘留等,均能導致產後出血發生,而且胎盤部分剝離及滯留還會引起宮縮乏力,又進一步加重產後出血。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有許多產婦在此次懷孕前已進行了多次流產術,術後不注意衛生,常並發子宮內膜炎。許多研究表明,流產次數與產後胎盤粘連的發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