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是遺體在家的最後一天,晚上要開追悼會。劉姝主動承擔了寫悼詞的任務,雖然按照風俗,致辭的人應該是兒子——劉力。
劉姝的追悼詞是這樣寫的:
“尊敬的各位長輩、親友、鄉鄰:
今天,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我敬愛的母親秦芳女士。
母親一生孝敬父母,團結鄰裏,任勞任怨,勤儉慈愛,賢良淑德,集中華民族傳統女性的優點於一身,並堪為我輩婦女的楷模。
自母親故去後,這幾日哀思不斷,明日我母親即將下葬,此刻,在我眼前回想的,是不同時期,不同形象的母親。母親的一生,充滿了辛苦,悲苦,痛苦,勞苦。
少年時期,母親是體貼懂事的女兒和深明大義的長女。因為家庭貧苦,她從小就在饑寒交迫中度日,頓頓吃漢子粥湯,最苦的時候,一日三餐不繼;長姐即母,母親七歲時小學隻上了一年,為了讓父母安心在外做事,就休學回家,九歲的小小母親便擔負起了照顧弟妹和全部家務的重任。
母親八歲就學會燒飯、洗衣服,由於過去的灶台高,小小的她就用小板凳放在灶前站在凳子上炒菜做飯。有一次洗菜,她掉到水裏,四顧無人,最後自己掙紮著爬出來,才搶回一條性命;
以前家裏窮,因為怕婆婆吃不飽,每次都不敢多吃,喝了一點米湯就騙外婆說自己吃飽了,其實那時她正是長身體之際,一點米湯哪裏能夠果腹?但我的母親就是這樣體貼隱忍,她不擔心自己正在長身體,卻隻擔心母親要到田裏幹活吃不飽會累倒;
半夜父母出去做事,幼小的弟妹在床上啼哭,她便背著弟妹在房間裏團團轉,一邊轉一邊哄孩子:“不要哭,媽媽去搶工去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母親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做工生涯。為她十一歲開始學做水瓶殼子,手上身上全被篾子戳了孔,不但自己忍住不哭,還安慰外婆“不要緊,不疼”;十三歲,小小年紀的她孤身去江西做水瓶膽,因為年紀太小,總是搶不到活做,她急的直哭。晚上沒有地方住,睡的是山上的茅草棚子,冬天連條好好的棉被也沒有,忍饑挨凍;夏天又被蚊子咬,吃盡了苦頭。
14歲江西廠倒閉,她回家學繡花,母親聰穎勤奮,五天便學會繡花,先後做過枕套、服裝、手套。雖然年紀小,但她卻是最勤奮的那個,每日都是起早摸黑,天沒亮起身,步行到興隆廠裏,半夜十二點回,回家也沒飯吃,都是餓著睡覺。
我可憐的母親就這樣辛勞著,受苦著,直至成人。
青年時期,母親是任勞任怨的妻子,勤儉慈愛的母親,孝順懂事的女兒;深明大義的晚輩,周到體貼的平輩,和平易近人的長輩。這段時間,她的生活還是充滿了勞苦和艱辛。
她25歲出嫁。因為父親在外地工作,她孤身一人承擔家庭的全部重任。家裏田外的事情都是她一個人忙,蓋房子的時候要一個人從婆家挑土到祖場上;更不用說曬稻、脫粒、挑江泥的時候耗費體力無數,這種壯勞力做的事情好多時候都是她一個人在做,但她從來沒有抱怨和嫌累,從早到晚的忙,連病都不敢生。
因為父親一個月隻回來幾天,母親就又當爹又當媽。兒女對媽媽的印象就是從早到晚的忙碌,天未亮就起身做手套,晚上十二點還未入睡。有好吃的好喝的都是留給兒女。自己從來舍不得花錢。好幾次我晚上生急病,她隻好一個人抱著我衝到醫院去掛急診,個中辛酸,隻有她一個人能夠體會。
任勞任怨的母親,終於在中年以後迎來了相對幸福的生活。
那時,父親把母親接到了工作單位,並在附近為她找到了一個工作,這時夫妻兩個終於可以每日相聚,共同生活了。這應該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五十五歲步入老年,好不容易盼到兒女相繼長大成人,上學的上學,工作的工作,我也生了寶寶,原本應該是享福的時刻到了,但是病魔突然來襲,母親的生活便又開始回複到痛苦之中。
08年五月以前母親還在開心的帶她最親愛的外孫女,您最大的願望是親手帶大她,親眼看著她一天一天長大,成人。查出患有惡性癌症後,母親一直在和病魔做鬥爭。她先後複發三次。手術後化療17次,放療42次,此中的痛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好不容易病情稍有穩定後,三周前突然發現病情嚴重惡化,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腦部、胸部和肺部。病來如山倒,母親在醫院的這兩個星期,每日除了昏睡,其他時間便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度過,經常痛到驚醒,渾身淌汗,無法忍住地哭喊;到最後,是整晚整晚的疼痛,無法入睡。所幸,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在睡夢中安詳地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