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辦法:①要注意經期和孕期衛生;②行經期間和妊娠後期禁忌性生活;③注意產褥期衛生,采用新法接生;④妊娠以後,出現陰道出血,下腹疼痛等流產先兆時,應馬上到醫院就診;⑤積極治療陰道炎、宮頸炎;⑥患了急性盆腔炎時,應用抗菌消炎藥治療,並取半臥位以利於炎症的局限性;⑦多飲水,補充營養;⑧腹痛嚴重時,可酌情服用止痛劑。
由於急性盆腔炎未徹底治療,或因體質較差,病程過長,就會轉為慢性盆腔炎。一般表現為慢性輸卵管炎和慢性盆腔蜂窩組織炎。患慢性盆腔炎後,主要症狀是腰酸、背痛、下肢不適或隱隱作痛,尤其在行走和工作後加重,手按下腹部時,感覺痛楚;有痛經、月經延長、月經過多等變化。在過度疲勞、健康不佳、性交以後,以及月經前後,往往有急驟發作,上述症狀加重,還有體溫升高、白帶增多症狀。
預防慢性盆腔炎的辦法與預防急性盆腔炎相同。當急性發作時,必須先用抗菌消炎藥物控製,待急性感染稍穩定後,再治療慢性盆腔炎。要注意衛生,月經期充分休息,還可服中藥。中藥熱敷和理療,也有一定效果。
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俗稱奶癤子。多發生在哺乳期內,由於不注意保護乳房,使細菌侵入而引起乳房急性發炎。
主要症狀:乳房急性發炎之前,大多先有乳頭疼痛、破裂、乳房硬塊或脹痛的情形。然後,有怕冷、寒戰的感覺,體溫突然升高,可達39℃以上;患側乳房疼痛不能按;表麵皮膚發紅、腫脹、發熱,並有塊狀物在皮下出現,與皮膚相連;或者表麵皮膚不紅、不腫、不熱,塊狀物部位比較深,與皮膚不相連,但是疼痛或壓痛厲害;除此之外,同一側的腋下,還會出現腫大或壓痛的淋巴結。
如果治療及時,體溫會迅速下降,乳房紅腫和硬塊都會逐漸消失;如果治療不及時,不恰當,患側乳房紅腫將更厲害,硬塊變大變軟而出現波動,形成皮下或乳房淺部膿腫。最後膿腫向外穿破,或者向乳房內部擴張,病變範圍越來越大,全身症狀也越來越嚴重。乳腺一經破壞化膿,就有瘢痕組織生成,影響分泌乳汁的功能。
預防辦法:加強乳頭皮膚的耐力,使乳頭外突,保持乳頭清潔。尤其是初產婦,在妊娠後期一定要每天用肥皂和熱水擦洗乳頭,或用乙醇擦乳頭,使乳頭表皮增殖變厚。乳頭發育不好、內陷或扁平的孕婦,在擦洗後,需將乳頭輕輕外拉。分娩以後,更要保持乳頭清潔,不讓孩子含著乳頭睡覺,不讓乳汁淤積,每次哺乳時,乳汁吸不完,應用吸乳器吸盡。如果發現乳房有硬塊,需要局部熱敷,使它軟化,再用吸乳器吸出。
如果預防不周,得了急性乳腺炎,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一種比較多見的婦女病。脫垂的程度分3度:子宮下移,位置雖較正常低,但是子宮頸仍在陰道內,為1度子宮脫垂;子宮體到了陰道內,子宮頸突出在陰道外,為2度子宮脫垂;子宮頸和子宮體都脫在陰道外,為3度子宮脫垂。
發病原因:分娩時,由於子宮韌帶、子宮旁組織和骨盆橫膈過度伸展、撕裂、損傷,影響子宮支托,從而引起子宮脫垂;產後,由於支持組織鬆弛,子宮常會向後傾斜,如果經常仰臥,更易發生;產後休息不好,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長時間站立工作,咳嗽,便秘等都會促使子宮脫垂。
主要症狀:有下墜感、腰酸,勞動後加劇,休息後減輕。嚴重時,自覺有塊物從陰道脫出,隨病情進展,脫出的塊物漸大,並且不能自動回縮,必須用手推納;脫出的子宮在外麵,易破皮、感染,變得肥大,或潰爛而流出膿樣的白帶和血水。而且常使尿道彎曲和膀胱變位,因此,便頻、排尿困難、尿瀦留、尿失禁等都可發生。由於血液循環受阻,子宮淤血,還會引起月經過多。
預防辦法: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分娩過程和注意產褥期衛生。產褥期間要充分休息,增加營養,治療便秘等疾病。
治療子宮脫垂的方法很多,例如:
(1)針灸和中藥內服,達到升提和收斂目的。
(2)提肛肌鍛煉:坐在板凳上,兩腳交叉,雙手放在大腿上,交替做起立與坐下2種動作,每日2次,每次30~50回;閉縮肛門,每日2次,每次30~50回;小便時自動停止排便若幹次。
(3)膝胸臥式:臥前,先把脫出的子宮回納,往上送,每日2~3次,每次15分鍾。
(4)如果采取保守療法效果不顯著,可進行手術。
產褥感染
在分娩後,由於細菌侵入生殖器官而產生的炎症,稱為產褥感染,也叫產褥熱。在產後24個小時至10天內,每4小時量體溫1次,如有2次體溫達到或超過38℃時,可診斷為此病。因為產婦身體本來就很虛弱,抵抗力差,生殖器官還未恢複正常,一旦發炎,就比平時嚴重,也容易擴散,對產婦威脅很大,不僅直接危害健康,還容易留下病根,將來易發生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等婦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