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辦法:常用的口服藥為滅滴靈,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7天為一個療程。服藥後,可能有些胃腸反應,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一旦出現頭痛、皮疹、白細胞減少,應立即停藥。局部常用藥有滴維淨片、卡巴胂片、滅滴靈等,每晚塞入陰道1片,10天為一個療程。塞藥前,先用肥皂水擦洗陰道壁,再用1%乳酸或0.5%醋酸衝洗陰道,可提高療效。將黃連、黃柏、苦參、蛇床子、白頭翁等濃煎,灌洗陰道,也有一定效果。
應注意,此病容易治好,也容易複發,所以治療結束後,也應在每月月經結束後去醫院檢查一次,連續3次複查都為陰性,方為治愈。同時,妻子患病,丈夫同治,才能防止愈後複發。
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是由黴菌中的一種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和滴蟲恰恰相反,這種念珠菌在酸性環境中特別容易生長,所以,孕婦容易患此病。
主要症狀:外陰瘙癢,嚴重時,使人坐立不安,甚至影響工作和睡民。如果經常用手搔搓,使局部糜爛、潰瘍,則更感到灼痛、尿痛、尿頻及性交疼痛。同時,陰道內分泌物增多,像白色豆腐渣—樣。婦科檢查時,可發現陰道壁充血、發紅,表麵有斑斑點點的白膜覆蓋。
傳染途徑:通過接觸傳播。特別要提出的,如果嬰兒患有鵝口瘡,母親不注意衛生,也有將嬰兒口腔內的黴菌帶入自己陰道的可能。
經化驗,白帶中找到白色念珠菌後,如果本人正在應用激素或廣譜抗生素,應當立即停藥。黴菌生存力很強,抗幹燥,對白光、紫外線及化學製劑的抵抗力也很強,但加熱到60℃,1個小時即可殺死。所以,患者的內褲,用過的毛巾、浴盆,均用開水燙洗。
治療的關鍵在於改變陰道的酸堿度,造成不利於念珠菌生長的條件,及時應用殺菌藥物。可用堿性溶液,如2~4%碳酸氫鈉(小蘇扣衝洗外陰及陰道,10次為1個療程。這樣可降低陰道的酸度。衝洗後,用1%龍膽紫塗抹外陰、陰道,隔天1次,5~10次為一個療程。為了防止過敏,第1次塗抹時麵積不要太大,沒什麼反應時,再擴大塗抹麵積。還可選用製黴菌素、曲古黴素,每晚1粒塞入陰道,10次為一個療程。感染嚴重時,也可同時口服製黴菌素,每日2~3次,每次50萬單位,10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用抗生素類藥物。
經過一個療程後,症狀明顯好轉,但必須複查白帶,即使白帶中已經找不到黴菌,最好還要隨訪3個月,每月檢查一次白帶,找不到黴菌,才算治愈。
外陰瘙癢症
外陰瘙癢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也是婦女各種外陰疾病最先出現的自覺症狀。其特點是外陰部位特別癢,非撓不可,嚴重時患者非常痛苦,影響學習、工作和休息。
外陰瘙癢症可分局部和全身兩個方麵的原因:
局部原因有:
(1)外陰白斑。多見於生育年齡的婦女,且生2胎的經產婦發病率較高,也可發生在其他年齡。主要症狀是外陰皮膚幹燥,肥厚、變粗、發自、萎縮、喪失彈性,重者出現皸裂及潰瘍,引起嚴重的刺痛以及性交疼痛和排尿障礙。
(2)外陰皮炎。病變主要發生在大陰唇內側及陰唇間溝,有時波及肛門周圍,這是由於不注意經期衛生和局部清潔衛生所造成的。另外,多汗、肥胖,或者內衣過緊使局部皮膚經常受摩擦也可引起皮炎。
(3)過敏反應和化學性刺激。如衝洗外陰和陰道的新潔爾滅、呋喃西林、高錳酸鉀等,陰道內用的磺胺、避孕藥膏等藥物,以及塑料月經墊、化纖內褲、堿性肥皂等,均可引起外陰部過敏反應或刺激皮膚造成瘙癢。
(4)女陰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神經性皮炎、外陰白色病變等,或者尿瘺、尿失禁、糞瘺、肛裂、肛瘺等,尿、糞刺激外陰。
(5)寄生蟲病。如蟯蟲、陰虱等的刺激。
從全身原因來看,患糖尿病的婦女,由於糖尿的經常刺激,或因伴發黴菌性陰道炎,而引起外陰瘙癢;黃疸、核黃素缺乏、貧血、白血病等常常用的塗藥很多,有各種中藥栓劑,鉻酸局部治療效果也很好,子宮頸電熨也可行。盆腔炎
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或盆腔腹膜發炎時,統稱為盆腔炎。有急慢性兩種,炎症可局限1個部位或波及幾個部位。
急性盆腔炎感染一般可發生在下列情況:
(1)分娩、流產與手術之後。如分娩時軟產道裂傷,難產動手術、流產刮宮時也常有損傷,隻要有致病菌帶人傷口,就會迅速繁殖而引起子宮發炎,並進一步經血管與淋巴管或者直接擴散到輸卵管、卵巢或盆腔結締組織,而造成廣泛的盆腔炎症。
(2)淋菌感染。淋菌可通過性交進入陰道,到達輸卵管引起發炎、粘連和封閉管口。甚至由卵巢入盆腔,引起整個盆腔發炎。
(3)繼發於其他感染。
主要症狀:盆腔急性發炎時,有發熱、寒戰、食欲不振、下腹疼痛、陰道膿性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有腹膜發炎時,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腹脹等消化係統症狀;如果膀胱受刺激,則尿痛、尿頻;直腸受刺激,則腹瀉。婦科檢查時,子宮頸充血、水腫、觸痛明顯,子宮增大、壓痛,兩側增厚或有腫塊且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