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一直將子女當兒童看待,可能會摧殘他們的情緒發展。從很多個案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青年對婚姻和作父母的責任難於適應,就是因為他們錯過了青年期中應有的享樂、冒險,以及浪漫式的生活。我們不能使兒童依賴我們,借這方法來控製兒童。無論如何,我們是不該長久掌握他們的。得不到機會成長和獨立的兒童,他的憎恨與反叛心理是必然的。
總之,對於青春期中的兒童,我們應該付出必要的信任,信任他們有思考及行為的能力,同時鼓勵他們擔負更大的責任,而不是給他們更多的約束、禁止和限製。
青春期是一個風暴
青春期是一個風暴時期。年輕人體會著情緒反應的全程。
使人困惑和厭煩的是兒童們的態度總是反複變化。一個青年可能在今天尋求父母和教師的勸告與幫助,並且表示永久的感激和很快就加以應用;但第二天,當你提供他以最小的建議時,他卻可能不高興,並且可能宣稱他知道孰是孰非,比你這樣落伍的人還知道得更清楚些。
父母和教師,如果要幫助孩子,必須想到並了解這些極端和突然的轉變,正是他盲目摸索尋求情緒問題的答案的一種嚐試。
他之所以從稚氣的依賴搖蕩到主動的反抗,是由於在他內心的兩種相反的推動作用所造成的。一方麵,他希望成長自立;另一方麵,他希望仍然幼小,以逃避成年人的煩惱的責任——究竟他將轉向哪一條路呢?向著成人還是向著兒童?他感到懊惱和不安。當成長的願望占上風時,我們可以預料他將過度要求成人的權利,以及當他認為權利被侵害時的那種痛心疾首的情形。
一些必要的了解
對青年們來說,常態的行為和嚴重的情緒問題之間的差別是很微小的。因此,某一個症狀的表現,並不一定表示嚴重的困難。至於什麼情況的症狀才算嚴重呢?這裏有一些可循的規律。
1.任何一種症狀,如果變成了兒童的永久行為,或同時出現許多症狀時,父母和教師們就應該注意了。
2.當某一症狀開始顯著地幹擾兒童的學習效率、或削減他的活動精力、或造成反社會行為、或使他過度退縮、或相反的過分侵略時,那麼,他便需要幫助了。
3.還有必須注意的,是某種原已存在的行為明顯地增加。
例如15歲的小強,他一向是嚴肅、勤勉、不很注意社交活動或體育活動的孩子。一連幾個星期日,他都說不舒服,不想外出。不久之後,他開始訴說他不喜歡學校,每星期總有一、兩天要找些借口故停留在家,睡眠時也極度不安。他的母親好幾次發現他獨自坐在床上哭泣。最後,他完全拒絕上學,而願意閑坐在家無所事事。這例子說明一種症狀在慢性的擴張,到了必須請求專家幫助的地步了。
父母和師長必須注意那些害羞退縮的青年,別讓他達到完全閃避朋友和家庭的地步,以免使他繼續變為膽小的和儀式派的。換句話說,我們一度認為完全常態的—個行為模式,如果它變得過分或趨於極端時,可能就是一個問題的標誌。
正確的管教方法
所有的教師都有假期,一天僅工作八小時。但是,身為兒女的父母,你所必須付出的愛心和耐心似乎是永無止盡的而有關如何教養。子女的理論也不斷的問世,有人主張棒頭出孝子的高壓式教育,有人提倡溫和放任、順其自然的教育方式……在這許多理論之中,你又受到了考驗。
其實,即使有一部絕對權威的書籍出現,你也無法完全遵照書上的指示來教導你的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古今中外,過去未來,都不會有一個孩子和他完全相同,他的生活環境,他的父母的背景使得他與書上所舉的範例截然有別。故而,理論雖然重要,若依你對孩子的了解來看,不適合施行於他身上,那麼,遵照你自己的意見來教導兒女才是最正確的。
有一個心理學家說,在他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之前,他有六個教養兒女的原則,每生一個孩子,原則就消失一個,等有了六個孩子以後,他連一項原則都沒有了——的確,聽從經驗往往比拘泥於理論之中更為有益。
下麵有十個正確管教兒女的方法,是活的經驗說明,而不是死的教條理論,不妨參考一下:
1.不可縱容兒女,不要怕對子女說“不”。如果你對子女的行為不表讚同,不予否決就是鼓勵這些行為。
2.不要在孩子疲倦、驚恐、心不在焉或有任何不願意學習的心情下,對他做填鴨式的說教。因為這種教導無法進入他的神經中樞,甚而還會引起反效果。
3.要求不可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比方說,你不能要求一個兩歲大的孩子整天安安靜靜地坐著,也不能要一個處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永遠保持情緒上的平衡,因為這些是超出他能力以外的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