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少女生活健康心理指南(10)(1 / 3)

可是愛情卻不一定是如此,一個人對一個人產生愛情,往往不是愛對方夠上什麼標準,而隻是愛上他的特色。否則大家都向著少數的幾個標準美人進攻,其他那些不夠“標準”的,豈不找不到對象了嗎?

既然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合乎“美”的世界標準,那麼與其勉為其難的改造自己,就不如好好地保存自己的特色。

一個人生來的特點可能就是她的美點,我們不必希望自己像某一個有名的美人,我們應該希望自己隻最像自己。

談起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特色,就不免想到那些電影明星。有一陣子,我們在報紙雜誌上,看見許多明星的照片,都有點像A,又有一陣看見許多明星的照片都有點像B。這些人不懂得發揮自己的特色,而隻知“東施效顰”,就難怪他們隻能做默默無聞的三四流角色了。

記得以前有位美國太太,在上海某照相館照了一張照片,拿回來一看,照相師把她下頰上的一塊凹下去的印子給修掉了。也許因為這位太太是學藝術的,當時她很不高興,問照相師為什麼給她修掉。照相師當然解釋說因為這樣比較好看,她說:“不管好看不好看,那是我臉上有的東西,你就不該把它修掉。”

當然學藝術的人不免有點怪癖,不過,這也說明了,藝術上所說的“真”,畢竟是美的條件之一。如果把自己弄得不像自己,失去了應有的真,那就無從談到“美”了。

假如你愛自己,而且也希望別人所愛的是你的本色。那麼,你就不必去模仿別人,而要發揮你的本色,使它顯出光彩來。

打開心扉接受陽光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是的,我們覺得滿足和幸福,我們就快樂。我們的心裏燦爛,外麵的世界也就處處沐浴著陽光。

某家有一對雙胞胎,外表酷似,性格卻迥然不同。

若一個覺得太熱,另一個會覺得太冷。若一個說電視聲音太大,另一個則會說根本聽不到。

一個是絕對極端的樂觀主義者,而另一個則是不可救藥的悲觀主義者。

為了試驗這對雙胞胎兒子的反應,他們的父親在他們的生日的時候,在悲觀的兒子的房裏堆滿了各種新奇的玩具及電子遊戲機,而樂觀的兒子的房裏則堆滿了馬糞。

晚上,他們的父親走過悲觀兒子的房間,發現他正坐在一大堆新玩具中間傷心地哭泣。

“兒子呀,你為什麼哭呢?”父親問道。

“因為我的朋友們都會妒忌我,我還要讀那麼多的使用說明才能夠玩,另外,這些玩具總是不停地要換電池,而且最後全都會壞掉的!”

走進樂觀兒子的房間。父親發現他正在馬糞堆裏快活地手舞足蹈。

“咦,你高興什麼呀?”父親問道。

這位樂觀的兒子答道,“我能不高興嗎?附近肯定有一匹小馬!”

在悲觀的人眼裏.原來可能的事也能變成不可能;在樂觀的人眼裏,原來不可能的事也能變成可能。人的心態變得積極,就可以得到快樂,就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樂觀豁達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變得富有情趣,能把沉重的生活變得輕鬆活潑,能把苦難的光陰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繁瑣的事項變得簡單可行……這時候,快樂已經來臨!

正如英國人狄斯累利所說:“境遇不造人,是人造境遇。”

由於境由心造,人們很容易將思維編入既存的框架裏,或滿足或失意或進取等等。失意的人就會產生“命中注定”或“無法更改”的思維定式,逐漸失去踏出圍繞我們的框架的勇氣,然後將自己對人生的夢想和野心一個個拋棄掉。而沒有追逐夢想、實現野心的熱情,人生也將會缺乏激情。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兩人也喜歡彼此打趣。

有一天,兩人坐著打禪。

一會兒功夫,蘇東坡睜開眼問佛印:“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像什麼?”

佛印看了看,頻頻點頭稱讚:“嗯!你像一尊高貴的佛。”

蘇東坡暗自竊喜。

佛印也反問道:“那你看我像什麼呢?”

蘇東坡故意氣佛印:“我看你簡直像一堆牛糞。”

佛印居然微微一笑,沒有提出反駁。

回到家了,蘇東坡得意地告訴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當蘇小妹聽了事情原委後,反而笑了出來。

蘇東坡好奇地問道:“有什麼好笑的?”

“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糞,所以看人如糞。其實輸的是你呀!”

蘇東坡這才恍然大悟。

的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決定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佛教講“境隨心轉”,的確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但這種大智慧並不高深莫測,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因為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思維習慣。每個人都是自己心態的主人,也是自己所麵臨環境的主人。

還有一個故事。

一位老和尚,帶著他年輕的徒弟匆匆地趕路。

兩人在山路上走著走著,來到了一條湍急的小溪旁。他們看到一位衣著端莊、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坐在溪畔的石頭上,望著河水發呆。

老和尚雖然和徒弟急著要涉水過溪、繼續趕路,倒也沒忘記出家人慈悲為懷的善念,見到這麼一位標致的姑娘獨自呆坐,立即便念了聲佛號,詢問那位姑娘為何獨自坐在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