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中國的階層》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a(1 / 1)

《當代中國的階層》Class in Contemporary China

海外書情

古德曼是世界知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現為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悉尼大學政治學教授,曾經任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學術主任、悉尼科技大學副校長、悉尼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等職。曾出版多部中國研究專著,如《鄧小平政治評傳》《中國的新富階層:未來統治者,當下的生活》等。

作者認為,1978年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僅改變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更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麵。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社會分化加大,在階級消失的20多年後,中國社會再次出現了多個階層:統治階層、中產階層和城鄉附屬階層。

該書主要觀點:一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形成新的三大社會階層。在經濟高速發展後,憑借在社會經濟方麵獲得的不同資源配置、地位、身份、行為和凝聚力,中國社會逐漸形成三大類新興階層,其一是基於政治權力和財富,從黨和國家機構內部衍生出的、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階層;其二是與國家發展密切相關並被社會廣泛接受的中產階層,但他們自身的資產保障並不健全;其三是那些遍布城鄉地區的附屬階層。這些新階層給社會帶來了層出不窮的新問題。

二是社會變革不斷賦予中國“工人階級”新的內涵。每一屆領導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建設規劃,都體現出中國共產黨致力於確保大部分的中國人口被整合在“中產階層”內。也就是說,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將“中產階層”的概念和範圍納入到“工人階級”的定義中。

三是農民工群體將對國家產生極大影響。當代中國勞動階層如城市工人階級、農民工和農民人數最多、且在城鄉二元體係下分化成最多樣的人群。作者認為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有三類:體製內的城市工人、非公有製下的就業工人和農民工。農民工能否成為一個新的工人階層,學術界存在爭議。作者預測,未來在現代工業塑造下的新一代農民工,將會把現代工人階級意識融合到農民身份中去,產生極大的社會力量,衝擊現有不平等的製度。因此,農民工群體將對國家政策產生極大影響,也是外界觀察中國改革的關鍵視角之一。

四是新崛起的中產階層無法成為中國轉型的中堅力量。該書提出,中產階層被認為是社會主流價值的承載者,他們對現有秩序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由於他們能從既有體製中獲取穩定的利益,所以他們具有維持現狀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同時,中產階層是社會矛盾衝突的潤滑劑,聯接著社會上層權貴和下層民眾,是二者矛盾的緩衝帶。因此,中產階層可以歸為兩個普遍定義:經濟層麵的資產階級和政治層麵的現代國家的管理者。作者得出結論認為,中國的中產階層不是經濟自由或思想自由的成果,他們從既定政治體係中崛起,並始終與之關係密切,無法承擔起轉型的重任。他們擁有技能、知識、經驗和組織能力,但不會對國家造成威脅。他們缺乏鮮明的政治性,中產階層的特征更多體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