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皮尤調查對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日益重視從側麵反映出西方國家對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關注和焦慮。
2012年至2014年,中國經濟在調整中平穩快速發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伴隨著中國崛起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多國特別是大國的緊密聯係中複雜因素日益增多,中國發展對西方國家原有利益的衝擊和震蕩明顯。中國實力的急劇上升在亞太給美國等大國造成了戰略和心理壓力。與此同時,一些周邊國家看待中國的心態更加複雜,關注中夾雜焦慮。既希望在中國的發展中受益,又擔憂中國快速發展會影響其原有利益。中國對周邊國家的經濟實力並沒有完全轉化為軟實力,部分亞太國家對中國仍然缺乏信任。在個別周邊國家同中國關係緊張和東海、南海爭端加劇的情況下,以周邊國家為抓手,拖慢中國崛起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是某些西方國家的戰略考量。有關受訪周邊國家數量的增多和調查主題的深入某種意義上就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展現狀與前景關注和焦慮的體現。
2.皮尤調查有一定的美國利益傾向性,是新時期美國引導國際輿論的重要手段。
作為國際知名的民調機構,盡管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標榜“不黨不私”,但其背後仍然隱藏著一定的政治考量。多年來,皮尤一直致力於研究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的變化發展,同時,對於美國利益攸關方進行熱點追蹤,通過全球抽樣調查發布調查報告,為美國政府處理和製定外交政策提供輿論基礎和民意支持。具體到皮尤全球調查中的周邊國家對華認知部分,在其調查問題的設定、調查時機和發布時機的選擇、在媒體的選擇性解讀等方麵都體現了其一定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如2014年的皮尤調查在4-5月份進行,時值中越南海爭端升溫之時。此時調查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難免受到熱點事件的影響。其次,在傳播渠道上,西方媒體對報告內容予以重點關注,並就其中的某些結論刻意突出放大,進行選擇性解讀,影響了公眾對華認知的視角。針對2014年周邊國家民眾的對華認知,一些西方媒體刻意渲染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擔憂,而淡化周邊國家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認可。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的文章標題是《亞洲如何害怕中國》;法新社則稱,“中國的鄰國日益擔心中國與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海上爭端將導致軍事衝突”;《華爾街日報》報道該調查結論更是站在了菲越等與中國有領土爭端國家的立場上,指責中國對弱國欺淩,認為美國在亞洲則受到普遍歡迎。事實上,皮尤等民調機構通過與智庫、大眾媒介、公關公司等機構的緊密合作,在客觀和獨立的名義下潛移默化地輸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理念,扮演了隱蔽的意見領袖功能。
3.有效利用皮尤調查數據,提升我對周邊國家的傳播能力;打造權威民調報告,增強我國際話語權。
盡管國際民調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由於其調查方法和調查過程的相對客觀,到目前為止,民意調查仍是獲取民眾對某一問題看法的較為科學的手段。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等知名民調機構的調查,由於其連續性和權威性,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國際品牌。其報告發布後,經過國際媒體的報道,就能產生更大的傳播效果,進而影響國際民眾的認知。民調在影響民意、塑造民意方麵的獨特作用使我們必須重視民調在引導國際輿論、增強國際話語權方麵的作用。一方麵,我們要理性地看待調查中有關周邊國家民眾對我認知的數據和看法,為我有針對性地製定和改善對周邊國家的傳播策略提供參考;另一方麵,我們也應該打造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輿論調查機構,連續實施多國合作的輿論調查,發布有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的民調報告,並通過多種手段擴大民調報告的國際影響力,進而提升我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