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構全球傳播的新想象(1 / 3)

建構全球傳播的新想象

重點話題

作者:吳飛

回望:2014中國與世界

維基百科最近用近3分鍾的視頻盤點了本年的標誌性事件,包括巴西世界杯、索契冬奧會、印度大選、冰桶挑戰、馬航失事等等。英國《每日電訊報》也梳理了2014年的重大新聞事件,包括法國總統緋聞曝光、烏克蘭危機、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馬航MH370航班失蹤、“博科聖地”綁架276名尼日利亞女學生等等。可惜大陸還沒有媒體整理一下中國人眼裏的世界重大事件,否則做一點比照也是頗有意思。

那麼對於中國人來說,2014年最值得關注的國內大事有哪些呢?筆者認為包括幾個標誌性事件:十八大四中全會、APEC會議、反腐、“3·01”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馬航失聯、香港“占中”、世界互聯網大會、南中國海衝突以及中日釣魚島對抗、薛蠻子等一批“大V”先後被抓、21世紀報係出事、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等等。

APEC會議期間展示了中國開啟“一對多”集體集中外交新模式。繼之,李克強總理出席第十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習近平主席出席G20峰會,並在順訪澳大利亞、新西蘭之後,與太平洋島國8大島主集體會晤;緊接著,李克強總理出訪中東歐,橫跨歐亞、密集會見絲綢之路各國領導人。在世界經濟寒冬之季,中國領導人積極布局全球,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外交新局麵。中共十八大之後,由習近平、王岐山所組成的反腐“黃金搭檔”,刀快斧利,老虎蒼蠅一起打,招式漸欲迷人眼。

將全球大事與中國大事做一比較,我們便能發現,我們關心的未必是他國關心的,而同樣,他國關心的內容我們也並非都有興趣。不過,我們也容易發現還是有許多事情,在全球獲得高度關注。所有這些相同與不同,正是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必須重點關注的內容。

述評:2014國際傳播研究反思

2014年國際傳播研究延續了2013年的重要主題與熱點問題,同時在關鍵領域又有新的理論突破。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總結2014年國內學者關於對外傳播的核心研究內容的話,筆者認為“軟實力”“國家戰略傳播”“新媒體”“中國夢”和“話語權”是比較適當的。

(一)國際傳播國家戰略層麵(含國家形象、外交)

姚遙指出,對外傳播需要完成三大轉變,“在宗旨上,破除對西方過分‘求同’的誤區”;“在對象上,實行從美歐日到亞非拉的轉移”;“在內容上,勇於在核心‘高’政治領域發出聲音”,這些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馬淩等對於國際輿論表達與引導策略探析的論文是較有見地的文章,在總結近期我國國際傳播得與失的基礎上,提出了幾條引導國際輿論的策略。餘紅等對國家形象進行了概念辨析,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對國家形象進行建構研究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對國家形象其他層麵的研究。陳薇則從形象理論與媒介化社會中的影像出發,從現實主義、建構主義與社會心理認知的角度梳理了國家形象研究的理論流派和認知維度,並對中外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所呈現的國家形象進行分析。徐豔提出了借助全球媒介事件進行國家形象傳播的具體原則和策略。賈文山、胡正榮和王高飛等人都提到了“話語權”的概念,賈文山從美國全球話語權策略中得到啟示;胡正榮則提出了我國構建話語權的幾條具體策略;王高飛提出了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背景與對策。

(二)國際傳播政治熱點:新疆西藏、軟實力、領導人形象等問題

國際層麵上,史安斌等論證了媒介發展中“中印一體”的現象,探討了中印兩國媒介發展的案例與媒介研究的相關文獻。國內層麵,新疆、西藏等熱點地區的對外傳播仍是國際傳播熱點。周勇等比較了《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在西藏議題報道上的差異,證明了媒體報道上的路徑依賴,以及信源對兩家媒體涉藏報道的潛在影響。苗健以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為例,分析了對於西方媒體對待反恐問題“雙重標準”的應對之策。王雅琳研究了中國領導人的外媒新形象,通過說明外媒對中國領導人形象報道的變化,探究了變化的原因以及進一步引導變化的啟示。“軟實力”仍然是研究的熱點,張毓強提出了中國國家軟實力的路徑現實及其問題。

(三)國際傳播媒介維度:傳統媒體(報紙、電影、動漫)走向全球

中國傳媒大學6月發布了首部國際傳播藍皮書《中國國際傳播發展報告(2014)》,“全書從實踐與理論、國內與國外、宏觀與微觀三組維度,全麵、係統而深入地樹立、分析中國國際傳播行業動態、發展趨勢和理論前沿,進而總結出具有中國特色和全球價值的國際傳播模式與理論範式,建構體現國情、行情和世情的國際傳播闡釋體係。”與此同時召開的“2014中國傳播論壇:中國國際傳播的話語創新與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圍繞“國際傳播的曆史與格局”“影視產品與跨文化國際傳播”“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建構與被建構:作為對話空間的國際傳播”等方麵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