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風俗習慣與健康(1 / 3)

1、從“童子尿煮雞蛋”談如何根除陋習

有些地方盛行用童子尿煮雞蛋,認為這樣可以大補。為接童子尿,有些小學裏經常有人端著臉盆在排隊,有的還要找校長和班主任走後門。每逢春季開學,學校教師都會自覺地安排接尿。有些老師近水樓台先得月,煮得許多尿蛋送人。

童子尿真能滋補養身嗎?單從尿的成分分析,尿的主要成分是水、無機鹽、尿素(就是肥料的一種)等,根本不可能起到治病健體的作用。從生理學角度講,尿作為人體新陳代謝後的排泄物,反複飲用,顯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有人在接“童子尿”時,要站在左邊接,說是符合男左女右的傳統,這更是無稽之談。這些行為隻是沿襲了一種傳統的舊風俗舊習慣。

這種風俗習慣有害身體,不宜繼承。

(1)是要處理好當代科學教育與民族風俗習慣的關係。作為人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其總體上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的一種文化,它隻是在某一時期或者某一個地區,為人們接受並流行的習俗。當然,這裏麵也可能會摻雜一些腐朽和庸俗的東西。由於有些地區封閉或科學不發達,文化不進步,以致這些習俗為人們接受並世代傳襲下來,就形成為一定地區的消極文化。這種缺乏科學依據的落後的庸俗的習俗,不利於廣大人民群眾衛生科學知識的傳播,對提高人民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有著強大的阻礙作用。在危害人們身心健康的同時,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產生巨大的消極作用。

二是對於很多傳統風俗習慣,不宜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相關部門也應該對這一事件拿出必要的教育手段和引導方法,讓百姓對這種落後的習俗有所認識,從而主動地積極地去移風易俗。隻有將新的科學、民主、健康、文明的社會思想意識充實到民俗習慣之中,才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起到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

2、祭悼先人,何必燒紙?

中國的清明節、“鬼節”是對亡故親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寄托哀思的方式很多,中國的傳統方式有一種是燒“紙錢”。是紙,又是錢,是陰錢。通過燒成灰到陰界,供先人使用,這種習俗從農村到城市,一直傳承著。在城市,夜幕降臨,市民手拎紙錢到偏僻處,點燃紙錢燒起來,煙霧騰騰。許多人一邊燒紙,一邊嘴裏還念念有詞。為使草紙充分燃燒,還用木棍不停地在火堆中攪動,火星和灰燼隨風亂飛,小則傷人,大則火災,無災無傷,也影響了市容衛生。祭悼先人何必燒紙?

燒紙在害,這是因為:

(1)為死人燒紙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紙錢是不會到陰間去的,先人也使用不上,人人都明白,這隻是種思念情感的寄托。

(2)燒紙的封建迷信行為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也認為燒紙是為了讓死人有錢花,他就一定會認為世界上有鬼存在,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3)燒紙易引發火災。

(4)燒紙產生的煙霧嚴重汙染空氣,灰燼和未燃燒的紙片影響市容衛生。

克服方法:

(1)認識這是迷信舊風俗,要提倡破舊習,樹新風,堅決革除燒紙陋習。

(2)倡導文明祭奠親人:如在家祭奠、網上祭奠,一束菊花或紙花寄托哀思。

3、煙花鞭炮真熱鬧,損傷眼睛好悲傷

每逢春節、元宵或在男婚女嫁的喜慶日子,都有燃放煙花鞭炮的習俗,為節日增加歡樂的氣氛。放鞭炮煙花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深受百姓喜愛,但由於有些人對放煙花的安全性認識不夠,常常發生意外。

(1)燃放鞭炮炸傷眼睛:輕者鞭炮內黑色異物粘附在角膜、結膜上,重者爆炸時放出的熱量,造成角膜灼傷而致視物模糊,損害視力,影響美容;更有甚者,眼瞼皮膚燒焦,眼球挫傷破裂,眼內積血或大量眼內容物丟失,眼球塌陷,不得已要摘掉眼球而失明。

燃放鞭炮炸傷眼睛的常見原因是逞能放“英雄炮”;惡作劇,將數枚鞭炮捆紮在一起,放在玻璃容器或埋入泥沙中,然後引爆欣賞“地雷爆炸”或“大地開花”;或是“隱炮”複燃,即劣質鞭炮點燃後較長時間沒有引爆,誤以為已熄滅而撿起時又爆炸。建議應盡量少放鞭炮,避免人為的鞭炮傷害。小孩子最好不要放大鞭炮,如二踢腳、衝天雷等,放鞭炮時要有成人陪著,嚴禁用手拿鞭炮燃放,更不要將點燃的鞭炮扔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