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量的雞被聚集在一起飼養,疾病可能在雞群中蔓延並危及整個雞群,而且飼料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因此,隻有規模最為龐大的企業生存了下來並興旺發達,泰森也因其精明務實且脾氣暴躁著稱。他對家禽並無多少感情。“隻是讓一切保持簡單。”他的兒子唐這樣說道。唐就讀於阿肯色大學的農業營養學專業,畢業後於1952年以總經理的身份加入了父親的公司。“殺雞,賣雞,賺錢。”這對父子檔利用飼料、基因學和管理學方麵的最新科學成果來擴大經營:維生素、疫苗和抗生素成為了在20世紀50年代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他們的產品是雞肉,這一事實幾乎是偶然發生的。“我們並不隻致力於肉雞產業本身,”後來唐對一名采訪者這樣說道,“我們追求的是利滾利。”
新秩序下,過去雞肉品種的多樣性開始消失。就像汽車製造商要求零件統一一樣,這些新興的工業家也想要一種成熟早、吃得少並且極少出現變異的雞。於是新一代的科學養殖者就專注於培育一種最一成不變的雞。為了做到這點,養殖者越來越依賴一些企業來給他們提供最新的種雞。到1960年止,阿肯色州95%的養殖者都與像泰森這樣的大型企業簽有合同。雖然他們自詡為現代版的佃農,但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可能會讓他們終止這類合約,後果便是頃刻破產。
很快雞肉就比牛肉或豬肉便宜了,並能根據顧客要求進行分切並包裝。拔掉纖毛、去除內髒、切掉雞爪,這些費勁的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城市和農村家庭主婦的家務。而現在她們並不需要把整隻雞都買下來,這讓雞肉更受歡迎,不再隻是周日晚餐餐桌上的精致菜肴了。同時,由於人們日漸意識到牛羊肉脂肪的危害性,低脂肪的雞肉就成為了更加可人的選擇。
1960年,泰森的淨銷售額為1000萬美元,八九年後便超過了6000萬美元,這反映了消費者口味的變化。二戰開始後,美國肉用仔雞的實際消耗量在任何時間段都一直穩定得驚人。然而,每隻雞的重量都是過去的兩倍,所需的飼料和生長時間則隻是過去的一半。
不過,走低的價格和微薄的利潤空間,讓這個產業不得不想方設法將其平淡無奇的商品銷售出去,這些商品包括速凍晚餐和用作軍糧的熟食。海外則湧現了許多饑渴的市場,泰森和其他主要家禽業商家一樣,開始將自己的產品、工廠和經營模式擴展到墨西哥、歐洲、亞洲以及南美。像德爾瑪瓦半島的弗蘭克·珀杜這樣一夜暴富的生意人們首先打響了塑造雞肉品牌的廣告戰(即使全國各地的肉雞並無多大區別)。對這一營銷手段,牛肉產業還未成功效仿。
家禽業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婦女的工作而遭人鄙夷,但是珀杜將其重新定義為充滿男子氣概的產業。“硬漢手下出嫩雞”,他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則廣告中向觀眾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那時距離該產業的蹣跚起步已經過了一個世紀。不過在幕後支持這一產業的是婦女和少數民族。全國25萬從事家禽產業的工人中,一半以上是女工,50%是拉丁美洲人,而且據估計有五分之一是非法移民。該產業肮髒、低薪和高風險的情況時常見諸於報紙、政府報告以及曾在家禽加工廠中臥底工作過的作家的著述中。但是它讓顧客們都能吃到便宜的雞肉,包括那些等待購買打折無骨雞胸來儲備於冰箱中的人們。
“明日之雞”大賽開始的50年後,雞肉趕超了牛肉,成為了美國人民的首選肉類。麥當勞的麥樂雞以及其他經過高度加工的雞肉食品—炸雞、雞肉餡餅以及雞肉熱狗—的出現,讓雞肉更加受歡迎。食品科學家發現,如今的雞肉和過去的雞肉一樣,可以用於各式各樣的菜肴當中,而且比豬肉或牛肉更易入味,非常適合用作快餐食材。到2001年止,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雞肉80磅,是1950年的四倍。
如今,這一數字已接近100磅。2012年,泰森的記錄顯示當年的銷售額為330億美元,其60家工廠的肉雞周產量超過了4100萬隻。美國和全球的肉雞產業正迅猛發展。泰森引領的垂直整合模式已延伸到了迅速城市化的南美、印度和中國。現在,牛肉和豬肉產業也在爭相效仿這一方法。曾經被許多農業生產者無視和鄙夷的家禽,如今已然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國際綜合產業,領導著全球的農商企業。
在阿肯色大學的校園之中佇立著一座曆史紀念碑,旁邊就是“明日之雞”大賽的決賽場地。它紀念著那些“將阿肯色州的家禽產業建設成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一股力量的企業家們”。這座位於野豬體育館旁邊的紀念碑屹立於楓樹街約翰·W·泰森大廈的門口,那座大廈是一座宏偉的現代複合建築,裏麵有100座實驗室、一個占地10000平方英尺的試點加工廠,還有許許多多的教室。在聯邦政府、家禽企業以及一項公投通過了的國債的資金支持下,這裏現代且潔淨,是一座價值2000萬美元的鋼筋混凝土紀念碑,用以紀念科學和工業的成功。所見之處沒有一隻活雞可尋。
美國泰森食品公司,一位女性員工正在家禽流水線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