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為新年紅包搖到手抖
亮相
作者:徐歐露
撒金幣的聲音、快速的指尖運動、《論光纖的重要性》——中國人在一場全民遊戲中進入了羊年。很多人在新年第一天就用完了整年的“人品”,隻為單位老汪那個九毛九的紅包。
因為頻繁搶紅包,有人搶出腱鞘炎,拇指不能彎曲;低頭族和家裏人鬧翻了臉;還有人被釣魚網站詐騙……
全民瘋狂緣於電商的血本投入。去年橫空出世的微信紅包今年更上一層樓,除夕至初五的6天中,微信紅包共收發32.7億次。而新出現的支付寶紅包和QQ紅包也表現不俗,僅除夕當天,支付寶紅包收發總量就達40億元,QQ紅包的收發總量達到了6.37億次。
幾十億個看不見的紅包在夜空中飛翔,這可能是以前的人想也不敢想的場景。
微信和騰訊的官方數據顯示,最愛使用電子紅包的是東南方省市的人,90後是收發紅包的主力,而天秤座的人手氣最佳。
人們對電子紅包的態度迥異。有人認為這是增進感情的好機會,也有人覺得這壞了規矩——剝奪周圍人的注意力,也讓年味失於虛擬。
紅包源於“壓歲錢”,壓的是叫做“祟”的小怪,最初指那些用紅線穿起來的銅錢,除夕晚上放在孩子枕邊,“祟”見了扭頭就跑。
此後的幾百年間,這種用紅紙包裹的財富都是過年時人們傳遞祝福的禮節之一,也是中國社會長幼尊卑秩序的重要體現——一般由長輩送給晚輩,結婚的人送給沒結婚的人,倒過來就壞了規矩。
東南亞地區也受它影響——馬來西亞人送“綠包”、日本人送“白包”。形式雖然變了,但人情還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