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人合一是不生病的智慧(1 / 1)

自然界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是決定萬物生長收藏、周而複始的周期性變化以及生與死的自然規律,如果我們違背它,就要發生災害;如果順從它,就不會得病。

作為一名中醫專業人員,做了幾十年的研究生教學和臨床治療以及養生講座,感悟良多。健康是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與以往任何一個社會相比,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的確好了,可有人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現代人物質生活好了反而生病的越來越多了呢?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短命呢?

養生奇書《黃帝內經》其實早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度百歲而去”,完全在於他們能夠按照自然的規律生活,而現代人呢?生活沒有規律,酗酒縱欲是常事,這樣就耗盡自身的精氣,散失了真元。不知道保持精氣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性,隻貪圖一時的快樂,逆天而行,背離養生真正的規律,這樣就加快了生病的步伐。

何為“法於陰陽”?說通俗一點,就是根據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養生命,以達到長壽的目的。我國傳統的養生保健,有一個比較獨特的理念,就是“天人合一”,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強調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

我的同仁,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解釋會讓大家更加一目了然,他說:“什麼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釋,就是我們這一些芸芸眾生的凡人。‘天’,卻有點困難,因為‘天’字本身含義就有點模糊。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筆下,天有時候似乎指的是一個有意誌的上帝。這一點非常稀見。有時候似乎指的是物質的天,與地相對。有時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誌的自然。我沒有哲學家精細的頭腦,我把‘天’簡化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

在這裏,“天”指的是大自然,“天”運動的基本規律,是四季交替,晝夜交替,極其規律,分毫不差。人也應該與天相應,與四時和諧相處,這樣才能稱之為養生,才能調和陰陽。從四季交替來看,人們隻有順從四時的變化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調節,才能保持健康。正如《黃帝內經》所說:“陽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其意是說,自然界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是決定萬物生長收藏、終而複始的周期性變化以及生與死的根本,如果我們違背它,就要發生災害;如果順從它,就不會得病。而這裏所說的周期性變化便是我們要說的“生物節律”,因此,生物鍾養生其實就是告訴人們如何順應自然來養生的方法。

我的一個朋友,他是北方人,因為地域的原因他的肺部不是很好。一次在他的家鄉參加一個醫療學術會議期間見到他,聊到“天人合一”的養生觀時,他問我,平時看一些中醫類圖書,對中醫的概念也知道一些,但一直沒弄明白他的肺部問題是不是跟氣候有關?我笑著回答他,在《素問·生氣通天論》明確地告訴我們:“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髒、十二節,皆通乎天氣”。肺為五髒之一,“天氣”自然通於肺。肺的功能是主皮毛、主氣、司呼吸的,天地之間自然之氣最先通過口鼻呼吸之氣以及體表的感受與肺相通,因此自然氣候的變化首先會影響的是肺的功能。一般來說,臨床常見的表證(病變部位在體表,病情較淺)大多是肺表的問題。因此,根據“天氣通於肺”的觀點,對於肺表出現的問題,在治療時就要考慮天氣因素。所以在治病養生的時候就不隻是單純用藥的問題了,如果能夠考慮人和自然的關係的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療效的。

曆代長壽老人都具有起居、飲食規律的習慣。英國有一位叫伯爾的老壽星,他的生命節律與自然節律非常同步,據說活了152歲。本來他還可以活得更長,但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了一睹這位老人的風采,就召見這位壽星進宮,每日設宴款待。一輩子住在山村裏的伯爾在宮中終日大吃大喝,打亂了他多年的生活規律,於當年就壽終正寢了。

我們常說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是一種“天人合一”的覡點,這個觀點非常形象地指出,人的生活規律應隨太陽的升落而定,這與我們人體內的生物鍾密切相關。良好的作息習慣,使人體內的生理性物質自動調節,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這樣我們可以少生病或不生病。

當然,“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不是要人們消極地適應自然、順從規律,而是要在適應與順從的基礎上主動地與外界保持一定的平衡。也就是說,消極地適應與順從環境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健康,隻有積極主動地保持“天人合一”,才是我們“不生病、增壽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