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小熒屏到大銀幕(2 / 2)

“電影化水平不夠”對於電影的藝術創作來說固然是減分項,但“一個拍得像電視劇的電影”的票房好壞,在如今中國內地的市場環境中卻很難判斷。伊簡梅表示,“中國電影市場現在還處在一個動蕩期,沒有形成規則。即使像《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紀錄片也能大賣。這隻能說明中國觀眾仍處於一個充滿渴望、但口味並不明晰的狀態。可能還要有一段時間,大家才能弄明白我們想要的電影到底是什麼樣的。”

市場大勢催生跨界

管虎曾經說過,“電視劇當飯吃,電影當酒喝。”這句話似乎既關乎精神取向,也關乎物質需求。如今,電影市場正在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因此電視劇導演越來越多跑到電影圈“找飯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麵,電視劇領域最近出台的“一劇兩星”等政策,無疑也助長了這股跨界的潮流。兩年前,高希希還說“拍電影真不如拍電視劇賺錢”,但在今時今日,他卻坦言此次《露水紅顏》的跨界“和市場有關”,“一直以來沒有覺得電影市場很好,但現在覺得確實更好。”高希希還透露說自己未來的工作重心將會放在電影方麵。

其實除了電視劇導演,廣告、MV導演,甚至像韓寒、郭敬明這樣的作家也都在選擇跨界拍電影。沙丹認為,相比之下,“電視劇導演的影像構圖和敘事方式肯定要比這些作家強多了。”不過目前看來,相比電視劇導演,廣告、MV導演轉型拍電影似乎還是有更明顯的優勢,相關的跨界成功案例也更多,如寧浩、丁晟、李蔚然等內地青年導演都是來自廣告和MV領域。“廣告的影像感覺與電影更加相通,都更為強調視覺表達,也都需要在短時間內衝擊觀眾”,影評人鄒波如是分析。

不過在沙丹看來,電影的好壞關鍵還是要看導演個人的實際水平,與其之前從事的行業並無太大關係,“徐克、許鞍華、杜琪峰以前都是拍電視劇的。有些人就是‘天生神力’,影像操控能力特別強,而且電視和電影本來也不存在什麼鴻溝,加上現在拍攝設備也都差不多了。”

實際上,近年來在好萊塢,電視劇導演殺入電影圈不乏成功案例,例如去年《雷神2》的導演艾倫·泰勒就曾執導過熱門美劇《權力的遊戲》和《大西洋帝國》。與此同時,最近兩年,很多電影導演對電視劇也開始產生濃厚興趣,知名的涉足者包括大衛·芬奇、詹姆斯·卡梅隆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等頂級名導。“現在美劇的電影感越來越強,因此這些導演在兩者之間轉換也比較容易。”此外,在鄒波看來,美國奉行的“製片人中心製”也彌補了導演跨界電影、電視劇後可能出現的經驗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