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小熒屏到大銀幕(1 / 2)

從小熒屏到大銀幕

電影

作者:李璿

十幾年前,趙寶剛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曾提起自己準備拍部電影。然而直到如今,這位電視劇“大咖”導演的電影處女作《觸不可及》才終於姍姍來遲。無獨有偶,另一位在電視劇領域叱吒多年的名導高希希,繼其十年前電影導演處女作《公正的心》之後,最近又將拿出另一部電影作品《露水紅顏》。影片即將於11月7日上映。

經驗是把雙刃劍

9月下旬,《觸不可及》正式在國內上映後,各路評論紛至遝來。總體來看,反響還是負麵多於正麵,比如“節奏控製欠佳”“對於愛情的表現過於理想化”等等,甚至有人評論說,趙寶剛“將電影拍成了電視劇”。

對於後者,這多少有點“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意思。事實上,無論之前從事何種行業,導演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習慣必然會被其帶到電影創作之中。“假如導演是編劇出身,電影可能就會更側重敘事。像馮小剛是美術出身,對畫麵的構圖和色彩或許就會考慮更多”,在時代今典院線副總經理吳鶴滬看來,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單個導演很難在這門綜合藝術的每個方麵都出類拔萃。在他看來,《觸不可及》至少“確實是一部電影,而不是電視劇”。

其實在內地影視圈,電視劇導演拍電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早一點的有楊亞洲、張一白,近一些的則有柳雲龍、滕華濤。就連馮小剛早期也有《一地雞毛》這樣的電視劇代表作。

2012年,滕華濤的《失戀33天》在內地票房大賣。當時,曾有人開玩笑說滕是“代表電視劇來拯救電影的”,該片的製作班底也是全部來自電視劇領域。不過,趙寶剛在拍攝《觸不可及》之前,卻選擇刻意與電視劇保持距離。他說自己在電影開拍前還特意“淨化”了一段時間,強迫自己忘記電視劇的相關經驗。

問題也由此而來:對於跨界電影的電視劇導演來說,之前的成功經驗到底是優勢還是劣勢?

就此,高希希的回答是正麵的,“電視劇的經驗對我拍電影有幫助”。在他看來,關鍵尤其在於對現場關係的把控,“這一點電視劇和電影是一樣的。”同時電視劇導演敘事方麵的能力是其優勢所在,“電視劇更鍛煉導演講故事的能力,中國電影最缺的也正是這點。”

在橙天娛樂集團首席執行官伊簡梅看來,近年來電視劇導演更多地參與到電影創作中是由影視劇市場的客觀變化所決定的,“加上網絡方麵的傳播,這幾年電視劇得到的市場化鍛煉特別充足。很多電視劇導演都很關心年輕人喜歡的東西,而且電視劇的受眾比電影更加廣泛。”

滕華濤曾表示,其在《失戀33天》中對於現代都市題材的成功把控同樣是得益於之前在《雙麵膠》和《蝸居》等電視劇作品中所獲得的經驗。而張一白、尚敬等導演將自己之前的熱播電視劇改編成電影,在運作中無疑也具有更多的品牌優勢。

然而,電影與電視劇產品畢竟存在很大差別。題材、受眾、作品氣質、影像風格和手法均不可同一而論。在影評人沙丹看來,關鍵還是在於導演對影像的操控能力,“電視劇對於影像的要求不是特別高,而電影的核心元素就是影像能力。有些導演特別想拍電影,但是拍出來又像電視劇,這就是因為其電影化的水平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