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塗子沛:大數據的中國機遇(3 / 3)

社會應用方麵也存在差距。國內以前不太注重數據記錄,也不太注意使用數據,沒有把數據真正當作決策依據,而是認為符合自己利益的時候,才拿出來用。對大數據來說,是把它當作服務於決策的工具,還是把它當作決策的基礎和依據,兩者的內涵完全不一樣。

法律完善雙刃劍

2013年,美國棱鏡門事件刺激了全球數據安全的神經。對於許多個人來說,亦開始有消費者逐漸厭倦其消費信息的“被挖掘”。信息技術的發展的確極大降低了信息存儲成本,個人的點滴信息隨處都留有痕跡,形成數據影子。人們在享受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開始感到莫大的恐慌,究竟是誰動了我的數據?

《支點》: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數據概念在某種程度上被神話,數據的質量和不開放都將成為其發展瓶頸,您如何評價?

塗子沛:我一直在做數據開放的推動工作,倡導政府開放數據。政府數據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數據,例如人口數據、天氣數據、地理數據等都是最基本的信息來源,政府應該拿出來開放給整個社會使用。開放數據不僅是政府要做的工作,商業機構也應開放他們的數據,有選擇地向用戶開放,例如之前說到用戶利用消息記錄去分析自身的消費行為。

數據記錄了人的行為,利用數據記錄就可以進行行為分析,從而可以優化消費行為,甚至包括飲食結構,例如我上個月的卡路裏是不是太高了等等。你需要把這些信息提交給專家分析,這自然就催生了第三方機構。但這個過程還需要法律的完善,也就是說數據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開放,哪些數據不能開放等。

《支點》: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在數據使用和隱私權的保護上達到平衡呢?

塗子沛:這是一個雙刃劍。公司收集你的行為數據,因此可以給你推送你需要的產品,你能從中得到好處,但同時你的隱私遭到侵犯,該怎麼辦?最後的演變一定是商家要把這個權利交給用戶,讓用戶來選擇全部關閉還是接受對你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果用戶有選擇權,在他同意後,商家才能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這需要商家對用戶的尊重和自覺,但商家要追求利益,尊重和自覺不會從天而降,大家要對他們說“不”。 隻有推動立法者立法,才能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支點》:無可否認,大數據時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您認為中國現階段需要怎樣做才能抓住機遇?

塗子沛:數據正變得越來越豐富。如何統籌整合這些數據,對每一個國家都是考驗。麵對海量數據,我們需要製定數據標準,需要建立數據治理的部門,有了標準和部門,才能對數據進行有效統籌。遺憾的是,我們的政府還沒有很好地做數據統籌工作,數據仍處於相對隔離狀態。

其實,在利用大數據方麵,中國具有很好的後發優勢。舉個例子,美國用了幾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製度。今天,因為客戶的交易流水數據,阿裏巴巴在短短幾分鍾內就可以決定是否發放一筆貸款。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的數據,中國的全民信用體係就可能在較短時間內以較小成本建立起來。

問題的關鍵還是要做好頂層設計,例如需要建立一個數據治理部門,來統籌製定各行各業的數據標準。(支點雜誌2014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