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數據也很好理解,因為以前很多數據是滯後的,時效性不強,數據的效用就大打折扣。現在技術上有很好的手段,馬上就能夠把數據記錄下來並拿出來用。從這個角度上看,大數據不僅是量大,而且還多源且實時。正因於此,大數據才有大的價值,才可以用以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
變革商業和社會
從粗放型經濟到集約型經濟,再到精細型經濟,數據的力量逐步彰顯,它不僅升級了傳統商業模式,同時也在助力更智慧的社會管理。在塗子沛看來,大數據不僅僅是技術現象,而且能夠帶來商業變革和社會變革。
《支點》: 在您看來,何種機構有數據資產?政府和企業的數據資產分別可以用來做什麼?
塗子沛:所有的機構,包括個人,都有數據,但很多數據是死的。所謂死的數據,例如紙張上的數據,沒有電子化,就難以整合、挖掘和應用,利用價值不大。
今天的電商,他們因身處互聯網時代而占據天然優勢,從商業活動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數據累積,擁有大量的數據資產。以新媒體為例,他們的數據量是極大的,例如視頻、圖片、文檔等,都累積了豐富的數據。
不過,我們在談大數據的時候,一定不能過多強調“數據量”。比如,傳統銀行業、保險業的數據量都很大,隻是他們普遍還沒有把數據利用好。這裏有很多原因,比如它們長期是高利潤行業,並沒有驅動力讓他們意識到要把數據用好。
事實上,數據使用是基於精細化競爭帶來的結果,現在西方社會已慢慢進入到精細化競爭階段。雖然我們的經濟發展仍是粗放模式,但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企業已開始強調精準營銷和數據分析,這是個好現象。
《支點》:大數據如何升級商業模式?請您舉例說明。
塗子沛:首先,數據本身變成商品,就需要買賣和交換,這是數據擁有權和使用權的轉換。我在2012年就提到,淘寶、阿裏巴巴的數據,是可以對外開放的,以收取年費的形式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使用。這種形式在美國已經比較成熟了,商家將數據開放給第三方使用。比如一個小企業想貸款,它需要證明自己的收益很好,收發快遞的多少可以從側麵證明其收益情況,它可以授權銀行去美國的UPS(注:美國一家全球性的快遞公司)查詢它收發快遞的數據記錄,那麼銀行就可以到UPS去查,但銀行需要付費, 這時候數據和使用權就產生了經濟價值,新的商業模式就出現了。
《支點》:據您了解,國外對於大數據的應用在哪些領域更為顯著?中美發展的差距在哪裏?
塗子沛:大家知道,很多國家都已經將大數據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例如美國在2012年就提出了大數據戰略。目前在中國,雖然廣東、上海等部分省市已經在大數據方麵有所行動,但整體來看還沒有太大的動作,這應該是政策層麵的差距。
在科技水平方麵,目前中國使用的數據分析軟件很多來自於國外,國產的並不多,例如在數據可視化方麵,中國就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國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