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拿馬運河百年記(2 / 3)

時值美西戰爭,美國要把戰略重心從太平洋移至大西洋,看中了巴拿馬運河。1902年,美國從法國人手中購買了運河公司的全部資產,並向哥倫比亞政府提出開鑿運河和永久租借運河兩岸各3英裏土地的要求,但遭到了哥倫比亞的拒絕。在美國的策劃與支持下,1903年11月3日,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宣布獨立。11月18日,巴拿馬運河條約(即海約翰·比諾·瓦裏亞條約)簽訂,美國向巴拿馬提供軍事保護,美國擁有修建巴拿馬運河的一切權利以及運河區管理權。

巴拿馬運河是偉大的夢想,從某種程度上說推動了巴拿馬的經濟社會發展。但不得不說的是,從西班牙人到達巴拿馬開始,當地的印第安人遭受了浩劫,資源和財富被掠奪。曆經三百多年的反抗,巴拿馬獲得獨立加入了大哥倫比亞,而後再次獨立,卻又成為美國的保護國。

世界工程奇跡

1904年,巴拿馬運河工程再次啟動,采用了法國人的大部分路線圖。根據地峽的地理特征,運河以西北—東南走向的河道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它以大西洋岸的科隆和庫裏斯特巴爾外海利蒙灣內的防波堤為起點,利用查格雷斯河等曲折穿越地峽,抵達太平洋的巴拿馬灣。

美國也汲取了法國的教訓,將運河計劃改為開鑿閘門式運河。整個運河係統共有三組閘門,所有的閘門都由混凝土製成,每個閘室長304.8米、寬33.53米。

有人評價說,四個人對巴拿馬運河貢獻最大,分別是解決了外交與財政困難的羅斯福總統、1905-1907年總工程師史蒂文斯、1907-1914年總工程師戈瑟爾斯以及驅除瘟疫的戈爾加斯醫生。在這裏,著重講講戈瑟爾斯。

戈瑟爾斯是荷蘭人的後裔,18歲進入西點軍校,在此造就了他名揚四海的品質,是西點最為優秀的學員之一,後來入選“締造美國經濟的五十位巨人”。這名陸軍工程師待人友好溫和,而對待工作嚴謹果斷。他到達巴拿馬一個多月後,又被任命為運河委員會主席,並被賦予無限的權力。

戈瑟爾斯對人力管理極為重視。他說:“要想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你不僅要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它,你還要確保讓你所管理和指導的每一個人也發揮他們最大的能力。”為了管理好來自70個國家的5萬多名雇員,他將運河分成了三段:大西洋部分、中部、太平洋部分,並成了項目小組,激發工人們互相競爭。1907-1913年,在最難攻克的蓋拉特,工人們使用蒸汽鏟、炸藥等,挖掘了7.3億立方米石塊,開出一段寬91.4米、長近14.5公裏的河床。

戈瑟爾斯十分重視工人的健康,他對衛生官戈爾加斯上校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使工程克服了當年雷賽布遭遇的最大困難之一——瘟疫的挑戰。戈爾加斯上校發現瘧疾和黃熱病都是由蚊子傳染之後,對運河帶進行全麵預防,蚊子和疾病最終從地峽消失。統計資料顯示,運河開鑿初期,每年都有數千人生病,到了1914年,疾病傳染範圍已降至千分之七。

1914年8月15日,隨著萬噸蒸汽貨輪“埃朗貢號”首次通過運河,一個新的“世界工程奇跡”畫上了句號。隨後的半個多世紀,巴拿馬人民為收複運河區主權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直到1979年,根據新的條約,巴拿馬開始逐步收回運河的控製權。1999年12月,巴拿馬運河完全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國際“黃金水道”

巴拿馬運河猶如一座水橋,連接著大西洋和太平洋。它全長81.3公裏,最寬處達300多米,最窄處百餘米。它的開放通航使美洲東西海岸航程縮短了7000至8000海裏,亞洲到歐洲之間的航程縮短4000至5000海裏,大大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與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