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國門
1988年,孫大文博士畢業,他又一次麵臨著人生的重要選擇:是畢業留校?還是出國深造?
當時出國要曆經多項環節,其過程是耐力、實力、心理的多項考驗:給國外寫信聯係導師,向學校申請留學,經過政審、國家教委審批,然後集訓,再辦理護照和簽證,換取外彙……
孫大文說:“去海外深造是當時很多人的向往,我也希望去國外進一步深造。我已經拿到了德國和日本的邀請函。但是,去德國還是日本?這個問題讓我非常矛盾。鑒於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意識形態差異,我還是選擇了去德國深造。”由於當時很多情況不斷變化,孫大文臨時變更了機票,當時他甚至來不及確認自己在國外的聯係人是否收到了早先發去的電傳。帶著僅有的50美元,1989年6月,孫大文前往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繼續深造,從事儲氫材料研究工作。
“國外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那麼新鮮。在德國,我第一次接觸到Macintosh計算機,第一次使用word軟件,第一次使用E-mail……”太多的第一次讓他甚至來不及適應。在體驗著新鮮刺激的國外生活的同時,孫大文努力讓自己適應新的環境,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潛心從事科研工作,在研究所,他是在那裏學習的中國人中第一個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
到德國工作1年後,由於需要在工作中用德語交流。孫大文想放棄學習了那麼久的英語很可惜,考慮再三。1990年底,他在導師的指引下,前往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擔任研究員。
此後幾年,孫大文先後於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和謝菲爾德大學擔任研究員,也正是在紐卡斯爾大學,孫大文的研究進入了全新的領域。在那裏,他還認識了一位退休的中學校長,校長很想學中文,於是孫大文每周一個晚上到他家裏教他中文,也向他學習英文口語,從不間斷,孫大文的英語口語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孫大文說:“在紐克斯爾大學進行的穀物幹燥研究工作,為我日後在食品工程領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改造了那裏現有的實驗設備並實現數據采集自動化,並發表了6篇SCI論文。”
在科研之餘,孫大文特別喜歡到英國的鄉村種菜,租一塊地,種上自己喜歡的蔬菜,耕作打理,期待著農耕收獲的喜悅。沒想到有一次來到自己的菜地,發現上次離開時已經鬱鬱蔥蔥的菜地卻一片狼籍,孫大文心想難道是有人破壞?一次碰巧遇到一位在他旁邊種地的本地人,那位英國紳士慢條斯理地說:“你知道你的菜地出什麼問題了麼?是蛞蝓(slug)搞得鬼……”孫大文才知道這種蟲子專吃蔬菜,趕忙滅蟲。
事業在都柏林騰飛
孫大文做事情喜歡製定明確的目標和詳細的計劃,通過計劃,合理安排時間和任務,從而達到目標,同時也使自己明確每一個任務的目的。他經常跟學生說做事情要通過製定計劃,腳踏實地、有步驟地去實現它。在學習、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修正自己的行動,直到達成目標。
在英國,孫大文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45歲之前要做到教授,但在英國的教育機製下,這並不容易。孫大文開始留意別的機會,1995年秋,他在英國的《衛報》上看到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正在招聘大學教師,當時愛爾蘭處於發展期,經濟環境不斷好轉,高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和軟件業發展很快,急需大量科研人員。孫大文決定離開英國,他順利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找到職位。
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萬事開頭難”,當時,愛爾蘭的中國人很少,作為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第一位獲得教席的華人,諸多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學者、教授對孫大文的出現感到有些異樣。都柏林大學的同事甚至問孫大文:“你為什麼跑到這裏來教書?你上課學生能聽懂嗎?”孫大文知道自己必須盡快找到突破口並做出成績來,安頓下來的孫大文開始尋找研究方向和合作者,他一邊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一邊申請課題和科研經費。
孫大文決定在食品工程方麵找突破口,考慮到自己初來乍到,必須要有合適的合作夥伴以及團隊,他幾經周折,拿著自己寫好的項目建議,到愛爾蘭國家食品中心找合作者。他說:“因為如果我單獨申請,成功率肯定比較低,但如果找到當地比較權威的專家,讓他做項目主持人,成功率會比較高。”
看到孫大文翔實的資料準備以及項目建議,國家食品中心的專家同意合作,於是兩個人聯名申請的第一筆科研經費順利通過審批,這奠定了孫大文隨後科研的基礎。孫大文說:“在國外搞研究,你必須有好的課題。缺少經費的研究是非常艱難的,在申請到了經費後,一切就走向正規,順利運行起來了。”
此後十幾年間,孫大文一直奮戰在食品工程研究領域,在新興食品加工技術,食品冷卻、冷凍、冷藏和保鮮技術,食品快速檢測計算機視覺技術,食品加工過程模擬、優化和控製等多個領域走在全球食品工程研究領域的前沿。由於有著寬廣的學術積累,孫大文能從材料、加工、農業工程等諸多領域進行分析研究,並密切關注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等,使得他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待研究課題,從而找到最佳對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