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擴大教育開放 加強交流合作(1 / 3)

新聞•專題

作者:韓民

去年我國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作為指導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10年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戰略、發展目標、改革任務和保障措施。《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為指針,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將加快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也必將成為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擴大教育開放是《教育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是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實現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

教育對外開放是

推動我國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

教育對外開放是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誌就高瞻遠矚地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這一重要思想為我國教育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教育跨越發展的曆程表明,對外開放是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促進了國人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了我國教育體製、機製和製度的改革與創新,促進了我國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提升。目前,我國已與18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28個國際組織建立了教育合作與交流關係,與3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曆學位互認協議。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0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超過190萬人,學成回國的留學人員超過63萬人。留學回國人員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為一名20世紀80年代的出國留學生,回國後從事教育政策研究,我本人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開放的成就及其影響可以說深有感受。我覺得對外開放給我國教育帶來的變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麵是國人觀念和心態上的變化。過去我們總是害怕聽到別人對中國教育的評論,特別是批評。在國際會議上談到中國教育的時候,我們往往是談成就多,談問題少,談經驗多,談教訓少,對教育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麼避而不談,要麼一帶而過,對現實存在的與外國的差距有些遮遮掩掩。但隨著教育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已不再怕“家醜外揚”,不怕別人的質疑和批評。通過教育開放和交流,我們不僅對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而且得以借鑒別國的成功經驗,通過改革彌補我們的短處,逐步縮小了與別人的差距。比如,關於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如何發展和管理教育事業,國外的經驗和教訓有很多是可資借鑒的。在開放和交流中我們還認識到,我國教育在改革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很多是外國也曾經曆過或正在經曆的難題。比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在哪個國家都是教育議題中永恒的主題。可以說現在我們更自信了。這種自信不僅表現在不怕聽到別人的批評,還表現在對別人的讚揚也能保持客觀、清醒的認識。比如,在2010年的國際學生測評(PISA)中,中國上海的學生第一次參加測驗就成績名列前茅,奧巴馬總統驚呼美國已被中國超越,並將其與上世紀50年代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相提並論。但對此我們很清醒,教育中某些局部取得的成績,並不能說明我國教育的競爭力已超過美國,在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很多方麵,特別是創新人才培養方麵我們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學生負擔重、素質教育實施不力的情況還沒有根本的改變,國際一流大學的數量和質量也遠不及美國。這些國人觀念和心態上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源於教育開放。

作為全程參與《教育規劃綱要》起草製定的一名研究者,我體會到《教育規劃綱要》的研製過程本身也充分反映了教育開放的重要性。在這方麵我有兩點感受:一是國際組織對《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在綱要研製過程中,起草組主動征求了一些國際機構,諸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歐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的意見。對此做法很多國際組織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出了不少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比如應參照國際水平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加強學前教育、推進終身學習、提高中國教育指標的國際可比性,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中國計劃在國際、地區和雙邊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中承擔更多的義務是綱要的一個亮點,中國發展教育的經驗教訓及其在製定國際公約、框架、標準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將對世界特別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作出貢獻。二是我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和在國外的留學生對《教育規劃綱要》的研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在綱要研製過程中,共有60多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對所在國家的地區教育狀況進行專題考察,搜集大量外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信息,編發了很多期簡報,為《教育規劃綱要》的研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很多在外留學生也參與了相關調研工作,並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