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養生篇(26)(3 / 3)

(2)調整飲食,注意補肺養腎立秋以後,空氣逐漸幹燥,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容易出現皮膚幹澀、鼻燥、唇幹、咽痛、頭痛、手足心熱等現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症;同時秋季津液虧損,也容易損傷肺腎陰液,導致肺腎受傷。因此,秋季飲食一方麵要重視補充足夠的水分,還要注意平補肺腎二髒,以保證五髒功能的正常運轉。為此立秋後每日應增加水分的攝入,多吃新鮮果蔬,少吃油膩煎炸燒烤之品,並盡可能少地食用蔥、薑、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防加重秋燥症狀。可多選新鮮汁多的蘿卜、黃瓜、冬瓜、番茄以及甘潤養陰的葡萄、西瓜、梨、香蕉、廣柑、椰子汁、白木耳、山藥、藕、柿子、芝麻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還應注意不要貪涼喜冷,尤其是平素陽虛有寒者更應謹慎,但也不宜多食過熱之物如羊肉、黃鱔、辣椒、生蒜、酒類等。因為熱性食物易使體內陽氣大動,而不能潛藏,久而久之導致陰虛之病。入秋後大量瓜果上市,但“秋瓜壞肚”,因此瓜果雖甜美,卻不可多食,否則會有損脾胃的陽氣。

(3)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秋季秋高氣爽,是老年人閉目養神,收聚精銳的大好時光。此時,老年人可到公園、郊野、山林等花木繁茂、寧靜幽雅之地,做做閉目養神的氣功:閉目,先放鬆眼肌,再放鬆麵部,放鬆心胸,精力即從麵部肌肉噴湧而出,眼睛也會變得有神。

8.為什麼深秋時節老年人“秋凍”要量力而行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自古以來就流傳著的養生保健諺語。“一場秋雨一場涼”,秋氣肅殺,天氣漸涼,這時加強防寒的“秋凍”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於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

但是,由於深秋時節氣溫變化大,溫差、風速、大氣壓都處於較大的波動狀態,凡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深秋季節則不但不應該“秋凍”,相反還應該注意保暖;隨著天氣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以免舊病複發而影響身體健康。身體調節功能已較差的年老體衰者,以及有支氣管疾病、哮喘、冠心病等病史的人均不宜“秋凍”。因為這些人一旦著涼、感冒,就很容易舊病複發或使病情加重。所以“秋凍”應因人而異,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條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於求成。

對於“秋凍”的理解,不應隻局限於未寒不忙添衣,還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而無論哪種項目,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時,即可停止,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

9.老年人冬季怎麼進行養生保健

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蟲獸藏匿,萬物生機潛伏,處於收藏狀態。祖國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此,老年人在冬令時節應特別注意蓄養陰精,為此要做好以下幾點:

(1)早睡晚起,收藏精銳冬季寒冷,尤其是早晚氣溫低,寒邪之氣極易損傷人體,老年人應避之。即使有晨練習慣者,也應比春夏時節晚起一些。晨練一般應在太陽升起稍高後再進行,運動項目宜選擇緩慢柔和、肌肉能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慢跑、散步、氣功、廣播操、打太極拳等。

(2)注意保暖,慎防凍瘡老年人抗寒能力差,平時要注意保暖。俗話說:“寒從腳下起。”人的雙腳遠離心髒,血液供應較少,加上腳上的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所以冬季特別容易腳冷。雙腳一旦受涼,極易引起感冒及其他疾病。此外,外出要戴好手套和耳套,避免受凍得凍瘡。

(3)加強飲食調養冬季機體處於封藏狀態,陽氣不致妄泄,脾胃機能亦較健旺,因此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針對老年人冬季陰精虧損、陽氣不足、四肢不溫的體質狀態,可選用產熱高、富有營養、味濃色重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瘦豬肉、雞肉等。此外,像糯米、黃豆、桂圓肉、黑芝麻、核桃仁等,都是冬令補心氣、固腎精的佳品,可多吃些。

(4)節製房事,蓄養陰精中醫認為,冬季主閉藏,人的腎髒也主閉藏。人的性機能和生殖力均由腎髒所主持,因此,冬季尤其要注意保養腎精,節製性生活。醫學研究表明,大多數老年人仍有性欲,所以冬令節製房事仍是十分必要的。

10.冬季心血管病病人怎麼保健康

冬季是心血管病,尤其是卒中、冠心病和肺心病的多發季節。這是由於冬季氣溫低,溫度變化大,而寒冷可致人體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增高,這兩者是發生卒中以及冠心病發生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為此,心血管病病人在氣溫下降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四點:

(1)防寒保暖入冬後,要及早穿戴保暖服裝鞋帽,特別在寒潮襲來氣溫驟降時,更要及時增添衣服。在飲食上,應多吃些產熱量高和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魚、雞、乳類和大豆製品。早餐宜食用熱飲料,既能驅寒暖身,又可增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