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要求“意氣合一”,即練神同練氣合而為一,合稱“內功”,也叫“性功”(意氣心性活動謂之性);練精的招式動作外顯為形,內蘊為勁,就修煉“內勁”來說,也屬於“內功”。
要達到精、氣、神三結合,需要長期鍛煉。初學者如想同時度過修煉精、氣、神“三關”,很難成功。最好是循序漸進,先通過初級階段的練精築基,再進到中級階段的練氣,然後進到高級階段的練神。
“三練”就要“三調”,就是將姿勢體態、呼吸吐納、心意神魂都調練到符合拳理要求。太極拳最基本的三項原則——“鬆體”、“固氣”、“凝神”,亦即“三調”的三要領。
“生命在於運動。”人體各個部位的“生命”也在於運動。“三練三調”正是要求全身各個係統(肢體、心血管、腦神經、經絡、髒腑等)、各個器官和組織都同時運動。如果說“練拳就不生病”、“包治百病”、“準能壽至耄耋”,那是誇大其詞。但是太極拳“三練三調”整體運動的特性,確實更有利於養生保健益壽延年。就療疾而言,全身整體狀況好轉自能促使局部病變好轉,之日久必有大效。
10.為什麼拍膽經不要忘了拍兩脅
民間流傳拍膽經,一般就是拍大腿的兩側,從兩大腿沿褲線一路拍打下去。膽經其實就是人體側麵從頭到腳的一條經脈,膽氣一生發,全身皆生發。但拍膽經時,一定不要忘記了拍兩脅,在拍兩脅前先捏揉兩腋下的肌肉群或筋,會很疼,但把這裏鬆開了,人的胸、背、胃都會舒服,然後抬高兩臂活動一下。腋下是健身的關鍵部位之一,很少有人會注意到。
11.跑步前後怎麼做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
有些有慢跑習慣的人一出門馬上就跑,其實這樣不好。最好先做做準備活動,搓搓手和臉,輕揉兩耳郭(冬季戴好手套,以防凍傷),再分別轉動左右腳腕,活動膝關節,最後深呼一口氣,調整一下情緒,這時才可以起跑。
跑步後,做好基礎素質鍛煉能取得很好的健身效果。可以做一套廣播體操,也可以進行壓腿、踢腿、跨跳、縱跳摸高、單腿跳和高抬腿練習。整個練習做完後,不要急於休息,注意全身要放鬆,兩臂自然抖動,兩條腿交替前後左右自然擺動;然後抬膝俯身,兩手握拳捶打大腿和小腿肚,使肌肉充分放鬆。
12.為什麼膝蓋疼,別老揉
很多老年人都有膝蓋疼的毛病,因此各種膝關節保養方法也在老年人中廣為流傳。但有些方法因為沒有經過正確指導,反而起到相反作用,膝蓋一疼就去揉便是其中一種。
膝關節退行性改變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而膝關節中,最早出現老化的部位是髕骨和股骨滑車之間的關節軟骨,它的作用是加強伸膝蓋的力量。但當下肢用力伸直的過程中,這個部位就會產生很大的摩擦,當磨損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不管有沒有外傷,都會損傷軟骨。
很多老年人都認為揉膝蓋能減少摩擦感,減輕疼痛。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這種動作由於力量不好把握,很可能加重軟骨的損傷,把已經病變的軟骨磨得更壞,甚至影響到軟骨下麵的骨質,疼痛會更加嚴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雙手放在雙膝上輕柔地摩動,像是一種撫摸,這種動作是一種反射性的保護,可以使膝蓋感到溫暖並消除疲勞,還可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對膝關節的確有益。還要特別注意的是,膝關節疼痛也可能因為關節內的各種病損和關節外疾病引起。
13.為什麼春季養生要處理好“捂與凍、靜與動、陽與陰”的關係
(1)捂與凍為適應氣候變化,古人有“春捂秋凍”之說。春季天氣變化大,捂,則能抵禦寒邪侵入機體,使陽氣旺盛,抵抗力增強,有效地預防多種春季傳染病。在春天氣溫上升時,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增減衣物。
(2)靜與動人體在春季,周身氣血調和,經脈鬆弛,陽氣較易散泄。春日鍛煉要注意控製運動量,以參加活動量小的運動為宜,避免大汗淋漓而使陽氣受損。晨練宜舒緩柔和,動靜結合,老年人宜參加戶外散步、打太極拳、做健身操等活動,以達到吸納春陽、吐故納新之目的。
(3)陽與陰冬季天氣寒冷,陰氣外逼而陽氣內斂,人體新陳代謝趨緩,萬物蟄伏,是蓄養待發的時期。到了春季,陰氣下沉,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趨於活躍,體內之陽與外界春之陽氣相應滋長,因此春日是養陽的佳期。但是,天氣變化不定,風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時,應特別注意陰陽之調,以防損傷到人體正氣。
14.為什麼春季宜多踏青
有些人簡單地認為,養肝就是多吃點能夠補肝的食物或補藥。其實,食補隻是養肝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非全部。養肝主要是指調養,調養包括很多方麵,生活規律、心情、飲食都是其組成部分。進補沒錯,但光靠食補或藥補,遠遠不能達到養肝的目的。
其實多接觸大自然才是最好的養肝方法。在春天做一些低強度的戶外活動,如做操、踏青、放風箏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以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之目的。但春練應注意不要選擇高強度的劇烈運動,以免由於過度活動而損耗人體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