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養生篇(14)(2 / 3)

曆代壽星中,有許多一生勞作的農民,也有諸多每日靜坐的高僧。那麼,長壽之道到底是在於運動還是靜養呢?

《呂氏春秋》中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講得更明確:“生命在於運動。”然而,並非所有的運動都有益於人體健康。劇烈的運動往往會破壞人體內外生理的平衡,加速機體某些器官的“磨損”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調,導致早衰和早逝。

同時,靜養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運動,所謂“靜”,應該理解為“養心”。我國最早的醫書《內經》,要求人們的“意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顯然也提倡生命在於“靜養”,在於“養心”。古人雲:“精神內守,病安何來?”其意也是強調“養心”,並不是要人們不運動。這種“靜”是廣義的,它是針對“動”而言的,隻是要求人們在“動”的基礎上適當靜養。事實上,任何人也不能缺少運動。缺乏體力活動,器官組織會衰退,工作能力會下降,抗病能力會減弱,身體會出現多種症狀。

總之,養生保健的“靜”與“動”既對立又統一,不可把兩者迥然分開,要動靜並重,不可偏頗,正所謂“心神以靜為宜,軀體以動為主”。

10.為什麼老年人要製定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一般最推薦的運動方式是快步走。這種快走不僅僅是下肢運動,還要求增加上肢的動作,也就是上臂要擺動起來,從而使全身都得到運動。

不少中老年人喜歡跑步或登山健身,可中老年人容易缺鈣,骨質不好的朋友在跑步或者登山時就很容易傷到筋骨;骨質變脆的中老年人,在跑步時可能會震壞膝蓋,嚴重的可能會引起骨折;另外,也有不少中老年人在鍛煉中扭傷頸椎、腰椎而引發病變。

眾所周知,適量的運動對於中老年人的健康是必要的,但在實施上關鍵在於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也就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好是找醫生谘詢後,製定一套適合自己的運動方案。

例如,因有嚴重膝關節炎、風濕病、骨質疏鬆等疾病,導致無法進行快走運動的中老年人,打太極拳就是適合他的運動方式;而有些骨質很好的朋友,每天跑步也不會有問題。

另外,不少人認為運動必須天天做,不論刮風下雨都應該雷打不動。但具體問題上,應該靈活調整運動計劃,比如氣溫驟降時,就要避免戶外運動,以免引起傷風感冒,甚至是心血管病突發。

11.老年人怎麼進行積極性休息

人到晚年,休息就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了。在餘暇時間充足的情況下,關鍵在於安排好精神愉快、動靜結合的積極性休息。樂觀、豁達的老年人不把休息單純地理解為靜坐或睡眠,而是根據自身的個性、愛好和健康狀況選擇積極的休息方式。

(1)豐富休息內容如觀看文藝節目、電視、電影,閱讀書刊雜誌,栽花種樹,外出旅遊等;此外還要培養多種興趣和愛好,如琴、棋、書、畫、垂釣、集郵、收藏等。

(2)參加健身鍛煉古語雲:“久臥傷氣,久坐傷肉。”“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把健身鍛煉引入積極性休息,可使老年人保持肢體靈活,保持動作在空間上、時間上的準確性,延緩運動器官衰退的進程,使老年人感到自己的生命還很旺盛。

老年人在選擇運動項目和運動量時,要注意必須符合自身的誌趣和愛好。如果過去沒有經常運動的習慣,運動量需漸次遞增,不可操之過急,以適當累度為宜。如果一向對運動沒有興趣,就要努力培養。有了運動習慣,就會帶來健身鍛煉的樂趣,也增添了老年人積極性的休息內容。

12.為什麼老年人進行科學鍛煉要掌握“五戒”

科學家研究認為,經常從事體力活動的人比伏案工作的人平均壽命要長12年。學者們認為60歲的老年人,“老態龍鍾”者與“老當益壯”者相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差別可達15年左右。但老年人的運動鍛煉必須符合科學、適當的原則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老年人在運動鍛煉時應注意五戒:

一戒負重練習。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肌肉有所萎縮,肌肉力量也明顯減弱,因此宜選擇緩慢柔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如打太極拳、步行、慢跑等都很合適。

二戒屏氣使勁。屏氣會給血液循環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加重心髒的負擔。平時我們的胸膜腔內壓力低於大氣壓,這有利於靜脈血液流回心髒,而屏氣時胸腔內壓力驟然升高,使血液回心不暢,心排出量減少,因而腦的血液供應也減少,易發生頭暈、目眩,嚴重時可引起昏厥,易發生腦血管意外。故老年人切忌做屏氣運動。

三戒急於求成。活動量過大或增加過快往往是老年人發生意外損傷的原因之一,因此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運動時要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而猛然增加運動負荷量。

四戒爭強好勝。有些老年人好勝心強,喜歡與別人在某些運動項目進行較量。殊不知,許多比賽較量往往超出了老年人的生理承受力,結果有害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