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為什麼會有黏液便或膿血便
正常糞便內可含少量的由腸子黏膜分泌的黏液,與糞便較為均勻地混合在一起,一般情況下肉眼難以察覺,如肉眼看見大量的黏液則為異常,多因腸道受到刺激或病變所引起。病菌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繁殖,引起腸黏膜破壞,導致腸吸收功能阻礙,水、電解質(鉀、鈉、氯)在腸道內積蓄或分泌增加,腸蠕動亢進引起腹瀉。如具有侵襲力的痢疾杆菌,在腸道內不斷繁殖且速度很快,破壞腸組織,形成潰瘍,還可產生腸毒素,故糞便多為黏液、膿血便;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也可引起腸黏膜損傷性腹瀉,糞便呈黏液或黏液膿血便;輪狀病毒侵襲小腸上皮細胞,侵襲性大腸埃希菌病變則在結腸部位,阿粑痢疾往往排出膿血便,以血液和糞質為主。
17.為什麼關節腔內會發生積液
正常情況下,關節腔內有極少量的液體,在1ml左右,起著潤滑關節腔的作用,是抽不出來的。關節腔液是由關節腔滑膜分泌的黏液和血液中析出的血清成分和細胞成分。但在關節腔內發生炎症的情況下,關節腔內出現較多的液體,因炎症細胞含量的不同,而呈混濁狀,以至成膿樣關節腔液。檢查時可見到白細胞、蛋白、細菌(如淋球菌、結核杆菌、化膿菌)、各種結晶(如膽固醇結晶、尿酸結晶)等。
關節腔積液可見於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以及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等。
第三節被檢樣本結果增高或減少的臨床意義
1.為什麼血常規中白細胞會減少?怎麼識別其自覺症狀
成年人白細胞(WBC)臨床參考值為4.0×109/L。
白細胞又稱為粒細胞,如<4.0×109/L就屬於白細胞減少。其減少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的生成障礙或後天獲得性的,如放射性、化學藥物、惡性疾病及嚴重感染等;有粒細胞從骨髓向血液內釋放障礙(見於隋性白細胞綜合征)、粒細胞在抗感染中消耗或破壞過多(如長期用抗生素)以及免疫機製的破壞;還有混合性的,如以上兩種病因合並存在;循環池粒細胞(請作者最好解釋一下?)減少,邊緣池粒細胞(請作者最好解釋一下?)增加,稱為假性或轉移性粒細胞下降,等等。總之,白細胞減少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少數粒細胞減少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隻是在驗血常規時偶然發現;而多數病人會自覺頭暈、乏力、渾身軟綿綿的、容易疲乏、胃口差、有低熱等,可有或無反複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口腔炎)。粒細胞下降者因抵抗力差,很容易發生感染,一般起病較急,有高熱、怕冷、無力、全身不舒服等表現,口咽部、肺、泌尿道、皮膚最易感染,黏膜可有壞死、潰瘍。
2.為什麼血常規中白細胞會增多
白細胞增多以成熟粒細胞增多為主,成人中性粒細胞絕對值>7×109/L就是增多。增多的原因有生成增多,粒細胞由骨髓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加快,循環池接受邊緣池轉移過來的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從外周血遊走進入組織減少,或上述某些原因的綜合作用。中性粒細胞增多的病因有非感染性炎症、感染、組織壞死、代謝紊亂、某些毒物與藥物、急性失血與溶血、遺傳性疾病、腫瘤性疾病及生理原因,臨床上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當白細胞顯著增高出現類白血病表現的血常規改變,稱為類白血病反應。
增高見於流行性傳染病,如痢疾、霍亂、天花等;急性化膿性疾病,如扁桃體炎、中耳炎、各種膿腫、膿胸、腎盂炎、膽囊炎、輸卵管炎、化膿性腦膜炎、闌尾炎等;白血病,包括各種類型的白血病,白細胞有時可高達每升上百萬;其他,如手術後或大出血後、中毒(代謝性或農藥中毒)、急性活動性風濕熱等。
3.為什麼嗜酸性粒細胞會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的臨床參考值:(0.02~0.5)×109/L。
過敏是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最常見的原因。致敏原是外麵進入體內的物質(如花粉、蝦、皮毛等)和身體中的免疫球蛋白E(IgE)或反應素結合,結合後的物質稱抗原抗體複合物,其黏附在身體內的一種叫肥大細胞或組織嗜堿粒細胞的表麵,由此釋放出某些趨化因子(已從腫瘤組織中分離出類同於過敏反應所見的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已知有主要存在於正常肺組織的嗜酸性粒細胞的過敏趨化因子。
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原因還有寄生蟲病、風濕性關節炎、結節炎、多動脈炎、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肺癌及胃腸道疾病(但嗜酸性粒細胞導致胃炎不常見)等。
4.為什麼血小板會減少
血小板的臨床參考值:男性:(85~303)×109/L;女性:(101~320)×109/L。
血小板有黏附性,容易聚集在一起,對於血管的損傷有保護作用;當血管受損時,血小管馬上離開血流,凝集到損傷部位,發生失去結構的變化(黏附變性),釋放出許多化學物質起到止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