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機器人來襲,你會“主動失業”嗎?(2 / 2)

Andreessen認為:首先,這是一個消費烏托邦:每個人都過著夢寐以求的生活;人類的所有的時間、勞動力、能源、野心和目標重新定向為無形資產:大問題,深需求;曆史上第一次,人的本性得到完全的釋放,沒有任何約束,能夠完完全全做回自己;人類發展的主要領域將會是文化、藝術、科學、創造、哲學、實驗、探索和冒險;我們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做,對藝術和科學無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這種新的追求將促使我們去做更多的事情。

想象一下,數十億人除了去研究和學習藝術與科學,什麼都不做,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其實問題並不是我們向科技烏托邦發展的速度太快,而是我們現在發展的太慢了。你說這隻是烏托邦式的幻想?好吧,那麼問題來了,你首選的生活狀態是什麼?如果不是科技烏托邦帶來的那種,你想過的又是哪種生活?

Andreessen也提到,以上的隻是他采用外推法得出的猜想,並不是要預測未來的50年會怎樣。

可目前看來,現實卻和Andreessen的思維實驗分東離西。參加在線免費講座的人是那些已經擁有碩士學位或收入較高的人群,而誌願者和參政者也大都是這樣的一些人。

事後看來,這樣的聯係似乎也不足為怪,終身學習者的一些素質,同樣會激勵他們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經濟水平。且不說動機為何,就像一個機會會帶來更多機會,財富也會衍生出更多的財富。這其實也蘊含了一個道理,勤奮之人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去彌補所錯失機會。

美國《大西洋月刊》的麗貝卡·羅森描述了長期失業所帶來的可怕的心理健康問題。那些因長期失業而接受抑鬱治療的人們,已經從11%上升至19%,人數幾乎翻倍。近三分之一的長期失業者每天隻會花兩個小時或更少的時間與朋友和家人在一起。她說,有讀者寫信給他們雜誌,“看著我的同齡朋友們過著平凡生活,結婚生子,想到我自己,就深深感到一種失落感。他們有工作,有醫療保險,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幸福的家庭。而我,甚至連一張睡覺的床都沒有。”

自動化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基本不需要工作的世界,政策製定者們也開始試著找出如何解決潛在的經濟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將漸漸失去工作,希拉裏·克林頓和穀歌的拉裏·佩奇表明,政府創造兼職工作崗位是一個解決方案,但這可能遠遠不夠。我們的學校和相關機構可能不得不想出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如何讓大多數人都參與到的經濟體係之中。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裏去年在Google Talk上承認,她並沒有一個針對自動化經濟的好的解決方案。“我不能隨隨便便就給你一個的答案。”她說,“但我很樂意接受任何人的想法,因為就是你們造就了這個新世界。”換言之,今天的人解決今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