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成城:創業是一種常態(2 / 2)

在各種新應用不斷爆發的2011年,36氪緊跟全球的最前沿科技產品的報道,讓國內的互聯網創業者耳目一新。劉成城認為,翻譯不是關鍵,翻譯什麼才是關鍵。比如,36氪最早報道了語音短信APP(應用) TalkBox,隨後國內很多創業者也開始關注語音短信。後來,劉成城和他的團隊又開始對國內互聯網的創業新項目進行原創報道,幫助他們提高曝光率。“說產品,不廢話”成為36氪報道的一個原則,36氪明確提出:“不發布新聞稿和軟文。”劉成城說:“剛開始,我們的角色就像記者,但隨著我們網站上報道的創業公司越來越多,投資人開始聯係我們,希望與我們一同發展。”

服務更多創業者

2012年5 月,36氪又獲得經緯創投的A 輪投資,團隊壯大到25人,開始啟動“36氪+”項目,推出了“服務互聯網創業”的線上融資平台,幫助創業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早期融資,為投資人篩選最優質匹配的項目。2013年5月,36氪獲得中關村授予的“創新型孵化器”稱號。2014年4月,36氪啟動了氪空間,它為初創階段的團隊提供三個月的辦公場所和行政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不占股份。截至2014年8月,36氪有認證創業者7243人,認證投資人976人,收錄創業項目超過19100個。

劉成城強調:“首先我明確就是要做一個能夠批量化幫助創業者的互聯網公司。我們有一個創業者曾說,有了36氪,他的創業縮短了兩年。”不過,劉成城因為讀研期間大量精力放在了36氪上,他的畢業推遲了一年到今夏。

現在,36氪還沒有盈利,但靠網站廣告收入基本可以做到收支平衡。劉成城表示,盈利目前對他來說並不是壓力,如果參照收取融資額的百分之幾作為顧問費的傳統做法,36氪今年就有約一億的收入。“現在想要盈利太簡單了,隻是我們覺得還不是時候,目前重點還是幫助更多的創業團隊,讓創業更容易,提高36氪的價值。36氪可以不大,但是不能不偉大。”

劉成城表示,“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整合資源,專業運營,把‘關注互聯網創業’和‘服務互聯網創業’做得更全麵,更專業,更卓越,能夠服務更多創業者”。

做互聯網要忘掉過去的一切

去年11月才滿26歲的劉成城,已經成為互聯網創業的新秀。劉成城說:“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但是不代表別人不可以幸運。互聯網的公平性給不具有傳統資源優勢的年輕人提供了出人頭地的機會。”

36氪的團隊中,90%以上都是“85後”,劉成城對此表示:“我喜歡有想法、有衝勁、有執行力、有情懷的‘85後’。我們的人一定是比較open(開放),能聽進去別人建議的人。”

劉成城認為,傳統的企業做互聯網就要忘掉過去的一切,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是踏實地把事情做好。“互聯網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狀態,它讓很多東西都變得更公平。那些過去的優勢都是在給互聯網拖後腿。”

劉成城坦言,其實創業中間會遇到無數種困難,比如創始團隊同伴的離開,解決不好,公司可能就沒了。“所以做公司永遠沒有安全感,不能有成功心態,要有足夠強大的心去麵對。”

劉成城最大的業餘愛好是找人聊天,聊創業和人生。“創業對我來說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天解決公司裏的問題,這樣就挺開心。我可能是那種沒心沒肺型的,每天除了睡覺就是在工作,一天工作16小時,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我不把創業當作一個目標,這是一個常態。不停達到階段性的目標也是一種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