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類型
本症根據髓核突出的方向、部位和程度分為如下若幹類型。
1.按髓核突出方向分為三型
(1)單側型是臨床上最多見的一種,髓核突出和神經根受壓隻局限於一側。
(2)雙側型髓核向後縱韌帶兩側突出,兩側下肢均有坐骨神經痛等症狀,此型臨床上較少見。
(3)中央型椎間盤自後中部突出,此型左右側神經根均不受壓,受壓的隻是馬尾神經,所以產生的症狀多為鞍區麻痹和大小便功能障礙。
2.按髓核突出程度分為三型
(1)幼弱型(隱藏型)纖維環部分破裂,環由內向外形成裂縫,但外層尚保持完整。
(2)成熟型(破裂型)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從破裂處自椎間隙向外脹出。
(3)移行型(即突出型)該型介於幼弱型與成熟型之間,纖維環接近完全破裂,髓核向外脹出較大,可發展變為成熟型,也可縮回椎間隙而消失。
(二)臨床表現
1.多數患者有外傷史或反複發作史。
2.腰部疼痛,咳嗽、打噴嚏及腹壓加大時(如用力排便等)疼痛加劇,重者起臥困難,步履跛行,疼痛難忍。
3.一側或雙側下肢坐骨神經分布區域出現放射性疼痛,且常發生在腰痛減輕或消失時。疼痛先由臀部開始,逐步放射到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有的可至足背外側及足跟和足掌,如果突出部位在中央,則可出現馬尾神經症狀,表現為鞍區麻痹和大小便障礙。
4.腰部活動受限,以後伸受限為主,少數前屈受限明顯。
5.脊柱有不同程度的側彎,突出物位於神經根的腋部,即神經根與馬尾成角處。為了使神經根躲開突出物的壓迫而脊柱凸向健側;相反,如果突出物位於神經根的上方,則脊柱凸向患側,以避開突出物對神經根的壓迫。
6.病程長的患者還可出現小腿後外側、足背、足跟及足掌麻木感,患肢可見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
7.患肢溫度下降,部分患者感到患肢發涼,檢查發現患肢溫度較健側溫度低。
(三)按摩方法
1.常規手法
(1)受術者取俯臥位,施術者站於其患側,用手掌或前臂揉壓腰骶部脊柱兩側數遍,再用肘尖壓顫傷側大腸俞,然後用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腰骶部數遍,用拇指或肘尖撥梨狀肌及臀部條索狀物,揉撥、按壓環跳、承扶、委中、殷門、承山、昆侖穴;再用手或肘揉壓傷側下肢坐骨神經走行路線數遍。
(2)受術者取側臥位,施術者站於其前麵,肘關節屈曲緊貼腰段棘突與骶棘肌內緣之間,由上至下往返滑按數遍,重點滑按突出部。再用手掌推或前臂壓膽經路線數遍,然後用拇指揉撥陽陵泉、絕骨及昆侖穴。
(3)受術者取仰臥位,施術者站於患側,以手掌根壓揉髀關至梁丘穴數遍。拇指揉撥小腿前外側,重壓陽陵泉、足三裏、解溪穴及健側扭傷穴,同時讓受術者抬高或屈伸患肢髖、膝關節數遍,雙手壓放衝門穴。
(4)受術者端坐,施術者站於其後,用雙手拇指或肘按壓肩井,拿肩部。
2.複位和矯形手法此類手法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本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