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虛泄實是指患者屬虛症則補之,屬實症則泄之。一般說來,人體經血等物質不足為虛,或者髒腑、器官、組織的某一功能低下為虛。髒腑、組織、器官的某項功能亢進為實,或者外感邪氣為實症,穴位按摩通過不同的手法作用於人體的部位,使氣血、津液、經絡起到相應的變化,補虛泄實,達到治療的目的。
選穴處方原則
穴位按摩的臨床實踐表明,“循經取穴”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病在某個經絡,選取該經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如腸炎和菌痢等病,病在腸胃,可以選擇大腸經上的穴位,心髒疾病可選擇心包經上的內關和背部的心俞等穴治療。
選穴處方是按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某些病症選取其經絡上的一兩個穴位,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如頭痛取手上的合穀穴,腹痛取腿上的足三裏穴進行按摩,即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當然,有些病症需要取組穴才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如腦血管後遺症。
穴位按摩選穴處方可遵守原則
(1)取阿是穴
阿是穴是指病灶或其鄰近的痛點以及人體髒腑疾患在體表的反射點,當人體患某種疾病或受到外傷刺激時,體內的病變通過神經係統在體表相應的經穴會出現壓痛點,中醫稱為“有病必有點”,按摩這些壓痛點,當疼痛消失時,疾病也有可能痊愈了。當然,也有痛點轉移的情況,應尋找新的痛點進行按摩。
(2)遠部取穴
遠部取穴是指在病變的遠部,一般是指在手足部取穴,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如胃脘痛取足三裏穴,腰背痛取委中穴,咳嗽取手上的列缺穴。
(3)近處取穴
近處取穴是指在患病髒腑器官或肢體的臨近穴位進行按摩。如眼睛疾患取風池穴,膝關節炎取梁丘和足三裏穴。
(4)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是指在患病的髒腑或患病肢體周圍的局部取穴。如眼睛疾患取睛明和童子髎,鼻塞鼻痛取迎香,肋痛取章門,腰痛取腎俞。
(5)遠近配穴
遠近配穴是臨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如胃病常取下肢的足三裏,配腹部的中脘和天樞穴;頭痛常取手上的合穀穴,配頭部的太陽、百會、風池穴;腰痛取小腿上的三陰交,配腰部的腎俞、小腹部的關元和中極穴。
穴位按摩治病的次數與補泄
按摩的次數要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對於久病體虛的人及患慢性病的人,可以每天治療一次,每天治療時間在十分鍾至二十分鍾之間,手法要采用補法,即要用輕手法,用力宜輕;對於急症,每次五分鍾即可驅除病症,可以每天治療一次,連續幾天按摩治療以鞏固療效;對於軟組織損傷,可以每天治療一次,每次治療十分鍾;當然,還要考慮患者的感覺,如采用重手法則要考慮時間間隔,以使機體有恢複過程。
按摩手法有補泄之分,根據“補虛泄實”的原則,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法,手法的補泄一般可分為以下幾方麵:
(1)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補法,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泄法。
(2)根據按摩的力度可分為重手法和輕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對較大屬於泄法;輕手法,用力相對較小,屬於補法;用力適中則屬於平補平泄法。
(3)根據血液流動的方向,按血液從心髒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髒方向按摩為補法,按摩方向同心髒流出血液方向相同為泄法。
(4)根據手法的旋轉方向,順時針按摩為補,逆時針按摩為泄。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按摩同時進行則屬於平補平泄法。
8.穴位按摩的適應症與注意事項
穴位按摩的適應症與禁忌症
(1)適應症
穴位按摩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的治療中,對於髒腑功能性疾病、慢性炎症、骨傷科疾患以及小兒科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同時穴位按摩易於被普通老百姓所掌握,所以在各種慢性病症和髒腑機能衰退、亢進症中得到廣泛應用,對內科、婦科、兒科、傷科、外科、五官科的病症都有比較好的療效,對於一些陳舊性和頑固性的疾患,比如頸椎骨質增生、腰椎問盤脫出等進行穴位按摩可以使患者免受手術的痛苦。對於頭痛感冒等常見病進行穴位按摩則可以迅速地解除症狀,免受吃藥打針之苦以及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由於按摩的作用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所以更適合一些調整髒腑功能,使之恢複正常狀態的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