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實用穴位按摩療法效果好(1)(3 / 3)

(4)補虛泄實

虛症表現為人體內髒功能低下,實症則表現為內髒功能亢進。穴位按摩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於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髒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症補虛,實症泄實。較小的力度刺激按摩可以活躍人體的生理功能,較強的刺激則可以抑製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於虛症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於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通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泄實。

(5)活血化瘀

瘀血內停可以引起髒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的作用在於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的流速,降低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髒的功能,增強心髒功能,促進微循環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6)理筋整複

穴位按摩對於骨傷、筋傷的整複有直接的作用,局部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複,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通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複,矯正

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總之,穴位按摩是我國古代醫家通過長時間實驗研究總結出來的中醫學成果的一部分,是一門廣泛運用於我國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一項醫學手段。

5.穴位按摩療法並非萬能

穴位按摩療法的目的在於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所以並非任何疾病都可以此方法來治療。像癌、赤痢、霍亂等細菌性傳染病,就無法期待它的療效。由腦血管所引發的症狀,雖可減輕,但也無法治愈。

那麼,穴位按摩療法對何種疾病有效呢?對由自律神經失調症、身心症等引起的頭痛、肩膀酸痛、目眩、耳鳴、倦怠感、手腳發冷、失眠等症狀有效。而且,及早醫治慢性疾病,對其症狀的改善,也有極大的作用。實際上,這些症狀及疾病都是現代醫學中不擅長的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應可察覺有許多無法確定病因,卻沒有食欲、頭重腳輕、無故地身體發軟等原因不明而感到不舒適的人。對這類可謂是“半病人”的人們,穴位按摩療法就十分有效。

現代醫學與中國醫學兩者皆十分優越。現代醫學是先診斷出病因,再加以治療。中國醫學則注重症狀,致力於症狀的消除。也就是說,須視疾病或症狀的狀況,而分別應用之。

6.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

引起疾病的原因

中華傳統醫學把引起疾病的原因歸結於“正氣”和“邪氣”相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氣”就是指引起疾病的一切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而這些因素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麵。

(1)外因

人體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風、燥、濕、火”中醫稱作“六氣”,“六氣”正常則有利於人的健康,“六氣”失常,如嚴寒、高溫酷暑、狂風、暴雨、潮濕等則有害於人的健康,成為人類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氣”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成為致病因素。

(2)內因

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或者由於飲食、勞倦、縱欲等主觀方麵的原因引發的疾病,即“內傷七情”,包括“喜、怒、驚、恐、憂、思、悲”七種情態。

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個動態平衡,人體“正氣”旺盛,抗病能力強,則不宜患病;反之,“正氣”虛衰,“七情”均可成為致病的因素,如過喜、過悲、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驚恐過度等,都可成為致病的誘因。

四診

傳統中醫診斷疾病主要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要正確診斷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的檢驗手段,如儀器檢查、化驗等也是現代中醫的診斷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