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頭部穴位按摩(4)(2 / 3)

(17)落枕的按摩治療

頸項一側或兩側酸楚疼痛,頸項強直,俯仰及左右轉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疼痛呈牽扯狀,甚至可牽引及頭部、背部,上臂疼痛,患部有輕度僵硬並有明顯壓痛。此病多因睡眠姿勢不正或枕頭高低不合適所致,也可因睡臥時頸肩部外露受風或頸肩部外傷(如突然扭轉等)引起。

1)按摩方法

病人端坐於方凳上,醫者站於其後或一側。

①用拇指自上而下在頸部做推法數次,以理順筋肉。

②用拇指揉撥頸部的壓痛點數次,以消散筋結。

③一手按住痛點,另一手扶於頭頂部,做頸部的屈伸、旋轉活動。其活動範圍可逐漸加大,以改善頸部的活動功能。

取穴:風池、頸中、肩井、肩外俞、絕骨、落枕穴。

④做頸部的側扳法和旋轉扳動法,以矯正頸部軟組織及小關節的位置。具體操作如下:

頸部側扳法:病人端坐於方凳上,醫者站於其旁(以向左側扳法為例)。醫者右手虎口張開卡在頸部的左側,左手扳於頭部右側,向左用力,囑病人充分放鬆,兩手成相反方向。當側屈至最大角度時,稍加用力扳動,並可發出“響聲”。然後用同法施於對側。頸部旋轉扳動法:病人端坐於方凳上,醫者站於其後。醫者一手扶於後枕部,另一手扶於下頜部,稍加活動後囑病人充分放鬆,當旋轉至最大角度時,兩手成相反方向扭轉,並可發出“響聲”。然後用同法施於對側。

上述按摩有緩解痙攣,順筋歸位的作用。

2)自我按摩

①找到痙攣的肌肉即疼痛明顯的地方,重點用揉撚法,以食、中指或拇指沿肌肉自上而下,緩慢均勻地揉撚,手法要輕柔,不可太重,以感覺到酸痛可以忍受為限。時間可以稍長些,以局部有輕鬆感為宜,若有發熱的感覺則效果更佳。按摩約5~10分鍾即可。

②點揉風池穴:用雙拇指點揉,患側可重點揉撚、點按,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約2~3分鍾。

③點揉肩井穴:在患側肩井處,用中指點揉肩井穴,以有酸脹感為宜。約2~3分鍾。

④拿捏肩部:從頸部到肩部,隨拿隨放頸肩部肌肉,範圍可大一些,力量由輕到中,不可太大,在疼痛處可重點拿捏。時間約3~5分鍾。

⑤輕拍肩部:用空手掌輕輕拍打患側肩背部,約1~2分鍾。

⑥在頸部肌肉比較放鬆的情況下,主動地輕輕搖晃頭部數次,各個方向主動活動一下,向患側可多做幾次旋轉動作。

⑦雙手掌相對搓擦,生熱後搓擦大椎及頸部,至局部發熱,結束按摩。

3)耳針療法

取頸、頸椎、神門、壓痛點。

4)應注意的問題

①睡覺時枕頭不要墊得過高。

②在使用頸部扳動法時,應注意角度和力量,切勿猛力扳扭。

③可用散風活絡丸、小活絡丹等藥物配合治療。

(18)頸椎病的按摩治療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它是頸椎的骨關節、椎間盤及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退變導致神經根、椎動脈、頸交感神經甚至脊髓頸段受到刺激或損害而出現的綜合症狀。多發生於40~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

患病後常感到頸部難受、僵硬、酸脹、疼痛,有時伴有頭痛、頭暈、肩背酸痛。重者出現頭部不能向某個方向轉動,當頸部後仰時可有串電樣的感覺放射至手臂上,手指麻木,視力模糊等症狀。

1)按摩方法

頸椎病係一種慢性疾病,十分頑固,故按摩治療時不能急於求成,須堅持不懈方能見效。一般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可連續治療也可間斷休息數日。

①正坐,醫者立其後,兩手拇指分別按揉其雙側肩腫部的天宗穴,力量先輕後重,直至按揉出強烈的酸脹感,保持1分鍾。

②正坐,拿風池、頸項,肩井,力量均以深沉柔和為宜。兩種手法各操作3分鍾左右,以頸肩部肌肉最大限度地放鬆為目的。

③正坐,用一側小魚際按揉其雙側頸肩部的肌肉,力量重著,以肌肉放鬆並有熱感深透為度,時間可稍長,但要注意勿擦傷患者局部皮膚。

④正坐,醫者立其後,將兩前臂內側分別放在患者兩肩上,準備向下用力。然後雙手拇指頂在兩風池穴上,其餘四指及手掌托起下頜部,準備向上推舉,動作做好後,前臂與手同時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頸椎牽開,然後一直持續用力,在此過程中邊牽引邊使其頭部作前屈、後仰及左右旋轉動作。在患者無不適的情況下,牽引的時間越長越好。

⑤正坐,牽引完畢後,再用肩關節搖法對其兩上肢分別操作1分鍾,順、逆時針兩個方向旋轉。最後,再次采用拿風池、拿肩井兩法,輕快地操作1遍(共約2分鍾)。以兩手小魚際交替擊打患者頸肩部肌肉半分鍾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