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頭部穴位按摩(4)(1 / 3)

(15)斑禿的按摩治療

鬼剃頭,現代醫學稱為斑禿,是一種常見的局限性脫發疾病。患者多在無意中發現或理發時被告知,也有的人是在一夜之間發生大麵積脫發,次日起床後突然發現。最初為小片指甲大脫發區,一片或幾片,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脫發區皮膚光滑,不紅不腫,有時在脫發區外圍可見明顯斷發現象。斑禿的病程可持續數月至數年,多數患者能自愈,但也有反複發作或邊長邊脫的現象。還有的病人病情繼續發展,脫發區不斷擴大,甚至完全掉光,稱為全禿,極少數嚴重的患者,眉毛、胡須、腋毛、陰毛等也都可脫落,稱為普禿。斑禿的發病原因很複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和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①精神因素:多數發病者往往伴有神經衰弱、失眠、思慮過度、情緒波動、突然的精神刺激,因此,可以認為由於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引起毛發部位的毛細血管持久性收縮,毛根部供血不足,造成頭發營養不良,從而出現脫發。

②遺傳因素:大約有20%~30%的病人有家族遺傳史,也就是說直係親屬中曾患過此病。

③自身免疫因素:近年來,有人推測斑禿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一些患者血液中也找到了抗自身組織的抗體,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查到自身抗體。因此,這種說法還待進一步研究。

④其他因素:內分泌失調、病灶感染、腸道寄生蟲等也可能導致斑禿。祖國醫學認為,毛發的營養來源於血,故雲“發者血之餘”,而脾胃是氣血生化的來源,肝為血液儲存的場所,故脾胃功能盛衰、肝氣通暢與否可影響毛發。此外,發的營養雖來源於血,但其生機則根源於腎,中醫說“腎主骨生髓,其華在發”,就是說,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頭發生長;若腎氣不足,腎精虧損,則發枯毛落,而所說的精和血又互生互依,精足則血旺,血旺則精盛。由此可以看出,毛發的生長、脫落、潤澤、枯槁,與精血、肝、脾、腎密切相關。而斑禿則或由勞心思慮傷脾,或由情誌抑鬱傷肝,或由房勞過度傷腎,複感風邪而致毛發的營養失濟,出現脫發。

1)按摩方法

指壓、按摩肝俞穴、腎俞穴、肺俞穴、膈俞穴:患者俯臥位,醫者站其右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壓迫上述脊柱左右各穴約1分鍾左右,再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再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接著用同樣的手法按摩腎俞穴、肺俞穴、隔俞穴。手法要輕快、柔和。

2)自我按摩

指壓、按摩血海穴、足三裏穴、三陰交穴:患者坐位,用自己的雙手中指指尖壓迫左右側血海穴約1分鍾左右,再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再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接著用相同方法,指壓、按摩風池穴、天柱穴、玉枕穴、百會穴,用自己的雙手拇指指腹壓迫左右風池穴約1分鍾左右,用中指指尖壓迫天柱穴約1分鍾左右,當感到酸脹時,做向中心對稱旋轉按摩36次。再壓迫、按摩玉枕穴、百會穴約1分鍾左右,感到酸脹時為止。

3)耳針療法

取腎、肺、內分泌、肝穴。

(16)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的按摩治療

張口或閉口時,一側或兩側腮部的下頜關節出現酸痛、彈響或開口運動異常。開口運動異常可能是開口受限,甚至牙關緊閉,也可能是開口過大。本病是口腔科常見病症,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其多因嚼咬硬物或下頜部受到碰撞,或經常反複過度地張口以及受寒冷刺激所致。

1)按摩方法

按摩治療的目的在於鬆解咀嚼肌的痙攣及矯正骨關節之間的錯位等,所以操作時要注意手法的力度和準確性。

①正坐,用拇指按揉患側的下關、頰車、合穀穴及局部的阿是穴(壓痛點),力量由輕逐漸加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穴約1分鍾。

②正坐,醫者站立其前或其後,用一手的大魚際按在患側的耳屏前,另一手掌按在健側的下巴處,然後囑病人反複做張口、閉口運動,與此同時,醫者兩手相對用力擠按,以使其位置矯正,注意勿用蠻力。

③正坐,在其患側頸後的風池穴附近找出一個明顯的壓痛點,然後用一拇指做輕柔的按揉,隨著時間的延長,力量可逐漸加重,直至壓痛明顯減輕為止。

④正坐,用一側大魚際在其患側肋部及麵頰做輕柔的揉動,時間約2分鍾。

2)整複下頜關節脫位

由於過度張口或在張口時受外力打擊而造成的下巴向前突出,張口不能閉合,牙齒對位不正等就是下頜關節脫位。複位操作手法如下:

患者坐在靠背椅上,醫者站於其前。按摩前用消毒紗布包裹兩拇指,伸人患者口中,分別按住其兩側下臼齒(大牙),其餘四指分別托住兩側下頜(腮幫),然後用拇指向下壓,再順勢向後推,若聽見“喀嗒”響聲即告複位。複位後立即能閉合,再用繃帶纏繞下頜及頭頂,將下頜固定一周。固定期間進食時,可做輕微的張口閉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