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孩子有狀況?上班族媽媽也能輕鬆解決(2)(3 / 3)

偏和媽媽對著幹——扭轉他的叛逆心

每個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從出生到兩歲以前,一般還是很乖,很聽話的。雖然他們不大會說話,但是大人的話,他們還是很聽的,大人的意圖他們也能心領神會。經常是媽媽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乖乖地做什麼;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做。孩子做得開心,媽媽也很高興,家裏每天都是一幅“天倫之樂”的場景。

但當孩子到了兩歲多或者更大的時候,對待媽媽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孩子不再願意聽從媽媽的“指揮”,遇到事情喜歡自作主張。更有些時候,媽媽讓他這樣做,他就偏偏要那麼做,即使明知不對,也要故意跟大人對著幹。比如,剛下過雨,媽媽帶他到戶外,告訴他要挑沒水的地方走,他偏偏要一腳踩到水坑裏;吃飯的時候,媽媽怕他把湯撒掉,要喂他,他卻偏要自己吃;媽媽給他這個玩具,他會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而去拿一個自己原本不大喜歡的玩具;媽媽讓他穿好鞋再下床,他偏要光著小腳在幾個屋子之間跑來跑去……

這時,媽媽不得不發出感慨:“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其實,媽媽可能不知道,孩子這是進入了人生“第一個反抗期”。孩子到了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逐漸顯現,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隻是媽媽的“附屬品”。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是反常現象,還是正常的現象呢?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必然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孩子到一歲半的時候,徹底“斷乳”,他們開始自己進食,這就意味著孩子要逐步擺脫對母親的依賴。由於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空間的擴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也在不斷地增強,從完全依賴、依戀父母變成在對父母的依賴、依戀和擺脫、獨立之間搖擺不定,並且逐步向擺脫、獨立靠攏。再加上孩子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喜歡嚐試、愛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大人的注意等心理特征,他們常常會故意做一些大人不讚成的事。這時孩子經常說的“不”“不要”“不幹”“偏不”,就正是他的“獨立宣言”,而和媽媽對著幹的行為,就是他爭取獨立的具體行動。

孩子的這種表現,不僅是孩子身心發展的必然,對孩子的成長發展也是有好處的,它有利於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自信心。媽媽應當正確認識、正確對待,不能一遇到這種情況就發火,甚至動手打孩子,這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心靈,也會有意無意地阻礙孩子的身心正常發展。

那麼,當孩子由一個安靜乖巧的小天使,變為一個叛逆、難管的“小惡魔”,媽媽該用什麼招數來將他“製伏”呢?

孩子到了“人生第一個反抗期”的時候,媽媽要有個心理準備,免得來個措手不及。遇到孩子要跟大人對著幹的情況,要冷靜,平靜,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大發雷霆。很多時候孩子一表現出不聽話的樣子,媽媽會感覺很煩躁、焦慮,不知如何是好,或者自己的脾氣也會被孩子點燃,控製不住對孩子發火。其實,孩子的脾氣越是大,媽媽就越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等自己冷靜下來,再去跟孩子說話。說話的時候,媽媽也要采取示範、講道理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式耐心地教導。孩子想做的事,若是合情理,媽媽要幫助他們做,指導他們做,這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也會在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孩子雖然在表麵上表現出了“頑強的反抗性”,但這隻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想要獨立帶來的反映,但內心仍然需要媽媽的情感支持和適時的鼓勵。因此,媽媽不要因為孩子這段時間不聽話,就一直“打擊”他們。比如,媽媽和孩子說話要盡量使用肯定句,如“寶貝輕輕地把杯子拿起來”,而不要說“別把杯子打碎了”;或者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他們選擇的權利,如想給孩子吃水果時,可以問:“寶貝是想吃蘋果還是草莓?”而不是說“來吃個蘋果”,否則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會說“我不吃”。

晶晶越來越喜歡和媽媽吳慧對著幹了。這不,吳慧將飯擺到桌子上,告訴晶晶:“等媽媽拿來勺子再吃。”可她才轉身,晶晶就用手去抓碗裏的米飯吃,結果被燙了一下,晶晶“哇”地大哭了起來。吳慧嚇了一跳,趕緊拿冰塊給晶晶敷了一會。晶晶好不容易止住了疼,母女倆這才坐到餐桌前吃飯。誰知晶晶剛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吳慧越是要求她坐端正了吃飯,她越要拿著勺子扭來扭去,結果一不小心嗆到了,憋得眼淚都流了出來……吳慧好不容易領著晶晶吃完這頓飯,不由歎了口氣,心想:晶晶這麼難領,以後還不知道要發生多少危險的事情。

吃完飯,趁著晶晶睡覺的工夫,吳慧上網查詢了一些相關知識,了解到這是孩子必經的階段,是孩子獨立意識的體現。她又看了很久,了解了一些相關的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