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在女兒萱萱2歲之前,幾乎是和她形影不離的。母女倆的關係十分好。沒多久,萱萱要上幼兒園了,周玉也打算再找一份工作,一來打發時間,二來也能為家中財務開源。周玉知道,大部分孩子在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都要經曆一段適應期,這期間少不了父母的強製和孩子的哭鬧。但她沒想到的是,萱萱上幼兒園的第一周並不那麼“難纏”,總是很乖地去上學。可就在周玉慢慢放下心的時候,第二周的一天,萱萱卻怎麼也不肯去幼兒園,隻是抱著周玉的胳膊,很委屈地說:“媽媽我不要去幼兒園,我不讓你上班!”周玉見狀,第一反應是覺得萱萱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了意見,或者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所以對幼兒園產生了排斥心理。但無論她怎麼詢問,萱萱都隻是說“沒有”。周玉很無奈,隻好給負責接萱萱放學的公公打了個電話。公公在電話裏想了半天,說道:“昨天我接萱萱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熟人,他逗了萱萱一會,還說了‘媽媽隻顧上班、不要你了’之類的玩笑話。當時萱萱也沒什麼特別大的反應,不知道是不是偷偷記在心裏了。”周玉聽到這裏心裏就有數了。她對萱萱說:“寶貝兒,媽媽也不想跟你分開,但是上班是媽媽必須做的事情,媽媽上班,就是為了更好地和萱萱一起生活,帶萱萱去更多的地方玩……”周玉說了很多,萱萱才半信半疑地問道:“那媽媽就是不會不要萱萱了?”周玉抱著萱萱說:“當然不會!媽媽上班的時候也想著萱萱,什麼時候都想著萱萱呢!就像萱萱上學的時候也想著媽媽!”萱萱這才放了心,背上小書包,拉著媽媽的手,準備上學去了。
孩子對待媽媽的態度,基本都是大人的行為、語言影響所致。因此,媽媽如果發現孩子太黏自己,或者突然變得很黏自己,千萬不要急著責怪孩子,要知道,孩子此時可能也是小小“受害者”呢。
職場媽媽育子經
所有的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原則。母子、母女之情也是如此。太遠則彼此感情冷落,太近也會導致相互之間過於依賴,無法分身做好自己的事情,更難以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媽媽要掌握好尺度,既保證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又要讓孩子有一個自由、寬鬆的成長空間。
遇事靠自己,不做小小“寄生蟲”
在如今很多教育中,來自母親一方的更多是“代勞式教育”。也就是說,由於女人細膩、周到的天性,以及對孩子的愛,很多媽媽習慣將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僅所有的事情要替孩子想到,還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幫孩子做好。母愛的出發點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媽媽這樣的做法,就無形中造就了很多“小小寄生蟲”。
古人有句話叫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在某種程度形容今天“代勞式教育”下的孩子是很恰當的。正常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所認識的事物、所知曉的道理、所掌握的能力和技能應該是不斷增加的,並且由於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較強,好奇心較重,這種增長的速度應該是快速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看似很小的孩子,能夠做一些不“小”的事情——大人們常常認為這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但實際上隻不過是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孩子的創造力和能力。而相比之下,有些孩子除了語言能力發達——隻會說“媽媽你幫我弄這個”,其生活能力、學習能力都很是不足。顯然,這是長期處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狀況下的結果。如果媽媽有一天發現自己的孩子很“笨”,不會做這也不會做那,萬事都要依靠自己,那麼媽媽不用急著責怪孩子,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安逸、享受的環境,導致孩子成了今天的樣子。
杜琴的兒子躍躍長得白淨可愛,周圍的人都很羨慕她有這樣一個小天使般的孩子。但最近,杜琴發現自己的“小天使”也有不少缺點:和躍躍同齡的孩子,已經能把自己的玩具玩轉自如了,躍躍卻每次都“懶得”動腦筋思考,每次遊戲進行不下去時,就會第一時間向杜琴求助。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自己穿衣、穿鞋、疊被子,甚至擦桌子等簡單家務,都不在話下了,躍躍至今卻連自己吃飯都吃不好,動輒就要媽媽喂,更別提給媽媽做“小幫手”了。
杜琴心裏很是擔心,要是這樣下去,躍躍將來豈不是要成為一個“甩手掌櫃”?這可不是一件好事。那應該怎麼扭轉這種狀況呢?杜琴連續幾天登錄一個“媽媽社區”,從那裏看到很多這種“病例”,也學到了很多解決方法。杜琴終於明白,自己過於“泛濫”的母愛,是導致躍躍缺乏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元凶!
的確,出於對躍躍無限的愛,杜琴把躍躍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帖、舒適,躍躍一有什麼舉動,杜琴立刻去猜測、詢問他想做什麼,繼而對他伸出援手。身邊長期有人幫自己打理一切,躍躍當然對媽媽產生了很強的依賴,也形成了懶惰的性情。
回想起這些,杜琴才恍然大悟,並且為自己的行為深深懊悔。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裏,杜琴一改“全能媽媽”的麵貌,不僅不再過於關注孩子,而且還經常對孩子的要求“視而不見”。開始時,躍躍當然對媽媽的這種改變無法接受,動輒哭鬧、不悅。後來,在杜琴的啟發之下,躍躍開始學著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比如,以前躍躍在玩積木的時候,必須要媽媽陪伴在身邊,隻要遇到“關卡”,不知道該怎麼拚了,就會用求助的眼神看著媽媽,問她應該“怎麼辦”。而現在,躍躍已經習慣了用找“圖紙”來代替“找媽媽”,他會仔細觀察一下圖紙上的示例,再對比自己的做法,找到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