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常見的運動損傷與防治(1)(2 / 3)

預防措施:

①多做腰部柔韌性練習。

②避免急於求成做高難度動作。

4.椎體骨骺炎 椎體骨骺炎多發脊柱的過度伸展運動引起,此種損傷在從事技巧性運動和舞蹈訓練的人群中發病概率較大,並且大多為女性。

預防措施:

①以自身柔韌性確定訓練的難度和強度。

②加強腰腹肌肉的力量鍛煉,但需要控製腰部訓練的時間。

5.後關節綜合征 在運動中關節間產生相對衝擊和擠壓,引起關節變異,可導致後關節綜合征的發生。其臨床症狀為腰部下側出現疼痛,發病突然,活動起來有明顯障礙。對於急性發病者應采取腰部旋轉手法,而後采用超短波治療;對於慢性發病者可打封閉治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決定注射次數,一般每周二次。

預防措施:此類症狀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群中。對於準備活動的中老年人,先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如扭腰等舒展活動。

6.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症。椎間盤是負責脊柱屈伸活動的主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易出現此症狀。

早發現、早治療是控製此症的關鍵。在本症初期可進行腰部按摩,病情加重後采取正規保守療法,甚至手術治療。

預防: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腰背肌肉鍛煉,運動前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

7.腰背筋膜炎 由於運動過程中腰背部肌肉用力不當,導致腰背筋膜處磨損,產生一係列症狀,稱作腰背筋膜炎。其臨床症狀為腰背肌肉處有壓痛感,尤其在運動過後。此種病症的治療目前多為局部熱療並輔以口服止痛藥物,如病情嚴重可采取手術療法。

運動中上肢損傷及防治

運動鍛煉時經常需要上肢的參與,因此難免出現上肢的損傷。

1.鎖骨骨折 上肢在進行支撐運動時,由於動作不規範或運動過於劇烈,可以導致鎖骨骨折。其症狀為傷處疼痛明顯,隨後肌肉腫脹,並伴有功能障礙。治療多采取石膏固定5~6周,並隨時觀察恢複狀況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2.肩關節脫位 多因間接外力所致。根據外力作用的結果可以分為兩類:鎖骨下脫位和盂下脫位。症狀多為傷時可聽到響聲,局部腫脹,並有活動障礙。牽拉引伸可使單純脫位複位,並固定6周左右。

3.肩袖損傷 肩袖損傷的概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在日常鍛煉中,伸展運動進行得過分劇烈常可引起肩袖變異,並伴有其他症狀。急性期可以采用局部熱療;慢性期根據臨床症狀,多做三角肌力量練習,必要時注射激素類藥物。

4.肩關節損傷 肩關節及其附近韌帶結構損傷稱作肩關節損傷。此種損傷症狀較為複雜,需要仔細進行鑒別定位。如果是輕度損傷,停止外展活動,數日後可以治愈;如果是重度損傷,至少需要固定2周,此後繼續看護6周,直至症狀消除。

5.肘關節脫位 這種損傷多見於青少年人群。因兒童骨骼結構發育不全,在進行屈曲支撐運動時,容易發生肘關節脫位。病情較輕者可做對抗牽拉,即可複位。隨後去醫院進行複查,如無骨折,在固定3周後可進行功能練習。

6.肱骨內髁骨折 這種損傷是上肢最常見的支撐傷之一。

運動時發生力量的突然改變,如快速跑步過程中跌倒,容易發生這種骨折。主要症狀為損傷時可聽到響聲,傷處疼痛,局部腫脹並伴有局部功能障礙。

7.網球肘 肱骨外髁及附近組織的過度使用性損傷稱作網球肘。其主要症狀為局部疼痛,多在外髁及其附近組織發生壓痛。

治療手段包括局部熱療、中藥外敷、按摩等。

8.蒙氏骨折 是見的運動損傷,可分為伸直型、屈曲型和內收型。運動中多發生伸直型骨折,且多發生於青少年人群。為避免尺骨畸形,早期應采用內固定法。

9.前臂骨折 這種骨折經常發生於單杠運動中,由於動作不合理導致前臂遠端骨折。這種骨折多為單純型,可進行手法複位,固定後根據照片觀察以做進一步處理。

10.橈骨下端骨折 又稱作柯雷骨折,常見於青少年和老年人群。因上肢在身體前方撐地,導致橈骨下端骨折的發生。傷後可造成畸形,引起嚴重的腕關節活動障礙。在骨折的早期應該立即進行手法複位,然後送醫院進行照片複查,用石膏夾板固定5~6周。

11.腕關節扭傷 是主要發生在腕部韌帶的損傷。其症狀決定於扭傷的部位,最常見的體征為扭傷部位疼痛、腫脹,根據損傷的程度多采用物理療法。

12.拇指根部骨折 又稱作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脫位,是運動中常見的損傷。人體倒地時,手掌撐地可導致拇指根部骨折。傷後局部明顯腫脹,拇指出現功能障礙。因此在運動過程中,當身體倒地時應做順勢的翻滾動作,切忌猛然用手支撐地麵。早期進行手術治療,內固定,6周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