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容易,錢難分
報道
作者:方洛洛
從《泰囧》到《西遊·降魔篇》,華語電影幾乎從未體驗過如此紅火的票房盛筵,
無數雙眼睛都緊緊地盯著那令人咋舌的數字,不相幹的紅著眼看個熱鬧,
有關係的則已經卷起了袖子等著分錢。華誼兄弟和周星馳所在的比高集團還為此鬧了場糾紛,
一係列的專業術語看得人眼花繚亂,但這一次,沒人會因為它複雜而選擇放棄,
相反,人人都來了興趣——電影票房這塊大蛋糕,到底是怎麼個分法?
連周星馳自己都沒有想到《西遊·降魔篇》能大賣到這種程度—2月10日上映首日就以8002萬創下了華語片內地首映票房紀錄,3天後突破2億大關,情人節當天又創出了1.2億元的華語片內地單日票房紀錄,拿了個曆史之最。上映第15天,邁過10億大關,比 《泰囧》整整少用了5天。3月12日,片方決定將放映檔期延長一個月,而就在這一天,《西遊·降魔篇》報出的官方數據是:全國放映近70萬場,觀影人次突破了3000萬,達到3018萬,票房達到12.14億,距離《泰囧》創造的12.6億僅有一步之遙。
人紅是非多,票房也一樣。於是,身為該片發行方的華誼兄弟和投資方比高集團“掐”了起來,二者先後發布公告稱自己享有《西遊·降魔篇》在內地發行淨收益的70%,其間還伴隨著前者因利好消息的股票大漲,後又因對方拆台而造成的停牌,紛紛擾擾,看得一眾看客一頭霧水。
淨票房、發行淨收益、發行毛收益、發行代理費、中數代理費……這些和票房有關的專業名詞在兩家公司的對外公告中頻繁出現,令想要了解此事的人望而卻步。其實,這一切的確複雜,但也沒有那麼複雜。
誰來分?怎麼分?
在票房這個利益大蛋糕麵前,有份得利的包括投資方、發行方、電影院、院線、中影數字集團、國家廣電總局以及國家稅務機關。其中,稅費最簡單最好理解,電影就是商品,是商品就要向國家交稅,這部稅費占總票房的3.3%。而國家廣電總局收取的則是名為“電影專項基金”的費用,它占總票房的5%,對於這筆費用,電影圈內一直都有爭議,馮小剛導演曾在2011年的全國政協專題會上建議:“取消企業交納的5%電影基金,轉由政府支付補貼這項公益事業”,但至今,這仍然隻是建議而已。
所謂“淨票房”就是總票房中除去繳納稅費和“電影專項基金”後剩餘的部分,假設一部電影的票房隻有100元錢,那麼淨票房就是減去3.3%、再減去5%後剩餘的91.7元。
投資方、發行方、電影院、院線和中影數字集團的利潤都是從淨票房中抽取的。先說中影數字集團,它所收取的費用名為“中數代理費”,是指中影數字集團的數字拷貝費用,在中國上映的電影都需要經過中影數字集團。一般來說,6億以上部分的票房是不用繳納“中數代理費”的,6億以下的部分需要交納淨票房的1%~3%。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要看發行方與中影數字集團簽訂的合同。
扣除了“中數代理費”之後,就是“瓜分”蛋糕的主力軍了—投資方、發行方、電影院、院線。其中,投資方和發行方屬於片方,電影院和院線屬於院方,這兩方瓜分蛋糕的比例並沒有一定之規,它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協商而定。但目前,業內普遍認可的票房分配比例是:片方分43%,院方分為57%。
在片方和院方先後拿走了屬於自己的利潤之後,還會進行內部的細分。先說影院和院線,在院方獲得的57%中, 50%屬於電影院,而7%則屬於院線。電影院與院線究竟是什麼關係?這一點很好理解,院線就相當於肯德基的總部,而電影院則是肯德基在全國各地的連鎖店。目前,根據規定,中國所有的影院都必須加盟某一院線才能獲得放映資格,而片方也是需要與院線直接洽談票房的分成。2011年,張藝謀的大片《金陵十三釵》上映前,張偉平就曾跟院線協商,將片方與院方的分比例從常規的43%~57%調整為45%~55%,這2%的利潤曾讓全國各家院線如坐針氈,最後買單的還是觀眾,《金陵十三釵》公映時的最低票價上漲了五元。
就《西遊·降魔篇》而言,華誼兄弟去年與全國30多家院線達成的協議稱:賀歲影片,總票房在3億以內的,雙方按43%~57%分成,超過3億的部分,華誼兄弟多分兩成,超過8億的部分,雙方的分配比例為47%~53%。
最後,等待“瓜分”蛋糕的就是投資方與發行方了,這兩者也是各類票房紛爭中的主角。投資方又被稱為製片方,一般來說,一部電影從創作到上映要經曆兩大環節,一個是製作,一個是發行。製作是指影片的立項、選角、拍攝以及後期製作等環節,這是由投資方掌控的。而發行主要是指電影製作完成以後的宣傳和電影的發行,以及與院線洽談票房的具體分成和回收票房。片方43%的淨票房,在業內就被稱為“發行毛收益”。根據電影合作模式的不同,投資方與發行方的發行毛收益分成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