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沒有牙齒,用牙齦生活”這樣的話已經過時了。因為口腔醫院醫術發展,使跨學科、跨專業並適合每個患者的複合型治療成為可能。
小時候看到爸爸泡在杯子裏的義齒,被嚇得不寒而栗的情景仍然曆曆在目。因為那時我以為那是人的牙齒,所以害怕得不敢靠近。有趣的是:如今我卻成了口腔醫院醫生,要給別人鑲義齒。
固定修複和活動修複
修複脫落牙齒的方法主要有固定修複和活動修複兩種。固定修複是將脫落的牙齒利用膠粘劑和固定補綴物重新固定到原來的位置,因此不能隨意摘下來。但是如果牙齒已經全部或大部分脫落,就不能接受這種治療,而隻能鑲義齒。義齒與在牙齒上結實地固定修複不同,在牙齒原來的位置安裝的義齒下麵隻是牙齦,因此,往往牙齦會被義齒壓凹下去。義齒也會因此鬆動,很不方便。下頜與義齒接觸的牙齦部分少,舌頭活動時經常會碰到義齒,導致其容易脫落,因此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適應。除了上述不適之外,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是一個較大的問題。很多人隻要戴上義齒,“我已經老了”的惆悵就會縈繞心頭。實際上,有很多老人在剛戴上義齒的適應期間,都會由於外出和與人交往減少而失去了許多生活樂趣。
種植在牙齦骨骼裏的結實的義齒
醫學的進步使新的鑲牙方法不斷出現,例如種植牙。種植牙就是用新材料替代原來鑲牙時使用的固定的或活動的補綴物,在脫落的牙齒的牙齦骨骼裏種植牙齒,重新製作像自然牙一樣的新牙齒的鑲牙方法。植牙是偶然被發現的。瑞典大學教授Beurenemak為了研究骨骼的治愈過程,在兔子的腿骨裏放了圓筒形的鈦。過了數個月,在拆除它時,發現鈦與骨骼交織在一起沒有分離。把鈦應用於口腔醫院治療就是現在的植牙。
種植牙始於1983年,1990年被引進韓國,臨床實用的時間並不長。幸好有植牙代替不便的義齒,使人們可以重新擁有幾乎和原來一樣的牙齒。植牙可以在脫落的牙窩裏埋植義齒,從而植牙治療時為了填滿空牙窩,也不必再麻煩地把好好的牙齒拔掉了。
植牙術大體分為2個階段。第一,在沒有牙齒的缺損空間的牙齦骨骼裏埋植義齒。第二,被埋植的義齒與牙齦骨骼融和,這就是此後鑲填補綴物的地方。在牙齦骨骼裏埋植的義齒與骨骼融和的時間,上齶需要6個月;下頜需要4個月。雖然近來由於義齒材料質量的提高,上述融合時間被大大縮短了。但在植牙手術當時,不能鑲填補綴物。因為隻有義齒與骨骼充分融和,才能使義齒穩定耐久。
事實上,在所有目前鑲補脫落牙齒技術中,植牙是最好的。然而植牙也需要有足夠種植牙齒的骨骼。而且與其他方法相比,治療費用高很多。盡管有上述缺點,因為有可以替代不便的義齒、不必拔牙、由金屬製成的牙體不必擔心齲齒等吸引人的優點而迅速地流行起來。
如今“沒有牙齒,用牙齦生活”這樣的話已經過時了。因為口腔醫院醫術發展,使跨學科、跨專業並適合每個患者的複合型治療成為可能。但是無論如何完美的牙齒修複術,都不能與原來的牙齒相比。因此為了保護牙齒還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