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教授:現在中國人缺少運動也是一個普遍情況。特別是年輕人,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電腦、手機上,而忽視了身體的運動。我們說每天花30分鍾鍛煉身體是絕對需要的。營養又好、吃得又多、活動又少,直接導致了糖尿病的增多。問題的關鍵是,老年人的病常常是在中年時候種下禍根的,中年人的病是從青年的時候種下禍根的。所以,不管年齡大小,大家要有防病的意識。
很多中年人覺得無所謂,自己身體挺好的,沒有糖尿病也沒有高血壓,孰不知,中年正是為以後老年時代的健康打基礎的。如果中年時候的飲食方式、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年紀大了,那些慢性病就會找上門來。糖尿病、高血壓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希望年輕的、中年的朋友們一定要抽出時間運動,尤其是人到中年,運動更是刻不客緩了。
中年人有兩種情況需要當心。一種是,有些人的血壓有時高、有時不高,醫生也不好診斷為高血壓,這種情況有個形象的稱呼叫“白大衣高血壓”,認為是因為到醫院看到醫生緊張,所以,血壓就高了,回家量就不高了。其實這就是早期高血壓的表現,如果這種早期高血壓不加以改善的話,很可能就會發展成臨床上的高血壓。那麼,怎麼改善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運動,當然還要少吃鹽,也許就不會發展成為高血壓。並不是人老了就一定會發高血壓,上了年紀以後是否發高血壓和年輕時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另一種是,有些人驗出的血糖處於臨界值的上限,醫生也不能診斷為糖尿病,其實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幹涉,以後就會發展成為糖尿病。怎麼辦呢?也是要靠運動,飲食上控製一些,也許就不會發展成糖尿病。對於中年人來說這些是最重要的。
《科學生活》:現在年輕人中患脂肪肝的人也很多,不過好在脂肪肝是一種可逆性的疾病,人們應該通過什麼方法甩掉肝髒中的脂肪?
楊教授:脂肪肝也是缺少運動、飲食過量造成的。好在一般的所謂單純性脂肪肝不是一個很嚴重的病,但是,它提示你的生活方式有問題了:吃得多、動得少。努力改善生活方式就能消除這種脂肪肝。
2013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慢病管理大會上,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製局、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中國記協等大會主辦方聯合向職業人群發出“雙鞋行動”倡議書,呼籲人們多備一雙運動鞋,利用上下班時間多步行,少乘車,改變生活方式,走向健康。
《科學生活》:如今,“管住嘴、邁開腿”的理念在逐漸深入人心,大家也知道運動有利於健康,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也有許多朋友為了讓自己堅持運動而參加了各種健身課,但往往都是半途而廢,沒有幾個能堅持下來。您平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您仍然堅持鍛煉,您是如何堅持的,請您和我們的讀者朋友們分享一些這方麵的心得體驗。
楊教授:運動這件事情確實是要靠自己,需要點毅力,等到形成了運動的習慣以後,每天就會主動地運動。很多規律運動的人,哪天不讓他們運動,他們還會感覺很不舒服。
我喜歡的運動方式主要有遊泳、跑步、走路。但是,遊泳這項運動對條件的要求比較高,受氣溫的影響比較大,所以,雖然我喜歡遊泳,但也隻是偶爾去遊泳,主要的運動是跑步,但隨著年紀的增大,也將跑步改為步行。我現在基本上每天走個半個多小時。
這裏我要提一下,我說的步行不同於平常的散步,而是“健走”,要“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大家都知道,走路是一項很好的運動,但不是像逛大街那樣地走,這樣走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健走”要走到出汗,否則,達不到效果。還有一點,就是對於年輕人來說,走路並不算是最好的運動,僅僅靠走路,運動量可能還是太小了。年輕人宜選擇稍劇烈一點的運動才好,跑步、羽毛球、乒乓球都是不錯的選擇。對於老年人來說,步行才是最好的運動。或者,對於沒有運動基礎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以步行作為運動的開始也是可以的。
運動這件事情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現在的人越來越胖,上海體育局每年檢測上海人的體質,發現上海人越來越胖。這實在不是一件好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