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生活》:這裏要祝賀您在2014年12月15日憑借“醫務人員在健康科普中的責任”項目獲得了上海市2014年度唯一的“科普傑出人物獎”。您寫了近千篇的醫學科普教育文章、進行了600多場健康講座、連續5年參與“科普進校園”、深入社區常年免費進行健康宣講,無論在醫務崗位上、擔任中山醫院院長期間,還是退休後,您都幾十年如一日從事醫學科普工作……那麼,是什麼動力支持著您一直從事醫學科普的宣傳工作呢?
楊教授:我很久以前就一直關心這個事情,也一直在從事著這件事情。之所以幾十年來一直關注著醫學科普的事情,是因為我覺得做醫學科普工作比一個個看病人,客觀上效果更好些,一場科普講座、一本科普書籍能夠救的人或許遠遠超過一個醫生在手術台上、在門診室裏救治的病人,能夠幫到的人更多,所以也更有意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民眾都懂得如何預防疾病,就會大大減少疾病的發生。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呢!
《科學生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可以不用再節衣縮食,相反,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怎麼吃就怎麼吃,舌尖上的美味讓人們欲罷不能。但隨之而來的是不良飲食習慣使人們提早患上了很多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您覺得我國民眾有哪些飲食上的誤區?
楊教授:我覺得現在人們的許多生活行為和生活方式都有待改善,其中飲食的問題很大。我們中國人的飲食在過去比較貧困的時候,買油要用油票,賣肉用肉票,連吃飯也要糧票。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飲食上很開放,很多人缺少科學的飲食觀念,喜歡怎麼吃就怎麼吃。我們經常說“管住嘴”,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人都管不住自己的嘴。所以,還是要求人們在飲食上要有所克製,不能隨心所欲,一看見大魚大肉就暴飲暴食。確實,大魚大肉更能引起我們的食欲,確實是比青菜豆腐好吃,但要有個節製。因此,要給大家傳播科學的飲食觀念,讓大家理解這樣做的意義,當然也不是說一兩次就好了,還是要不斷地給老百姓講這些健康的理念,所以,也需要媒體的共同參與。醫生們要搶占這塊陣地,如果醫生們不說,老百姓沒法從正規渠道獲得健康的常識,那麼,就難免會出現一些所謂的“養生專家”混淆視聽、誤導大眾。
現在人的飲食,總的來說,還是油膩的東西吃得太多,應該盡量吃得清淡一些。如果自己有這個意識,就會慢慢去改變。這裏麵有個誤區,很多民眾以為不吃肥肉就是控製脂肪飲食了,而炒菜時卻很舍得放油,這樣炒出來的菜確實很好吃,其實這樣也會造成脂肪攝入超標。據統計,我國民眾日常使用的烹調用油超標一倍。以前衛生部出台的《膳食指南》中規定的烹調用油為每人每天30克,上海市民平均為61克,超標一倍多。
還有,鹽也是大問題。現在的民眾大都知道不要吃得太油膩,但對於要吃得淡,還是認識得不夠。許多人認為“淡而無味”,稱鹽為“百味之王”,而且越是北方,人們吃得越鹹,據調查北方人患高血壓病的比南方多,北方的食管癌患者也比南方多,可見飲食和疾病密切相關。在我們中國,高血壓這個病是相當普遍的,很多老年高血壓患者隻知道吃降壓藥,卻不知道控鹽,結果是吃了好多藥但血壓卻總是控製不好。高血壓控製不好,就會增加中風的風險。
中風是中國第一號大病。在心、腦血管病方麵,我國人和西方人還不大一樣,西方人心髒病多,我們是腦中風多。這與我們中國患高血壓的人多,而又沒有得到很好的控製有關。高血壓的控製方麵存在兩個問題:一個是吃藥不認真,有的人覺得,“我今天挺好嘛,頭也不昏”,就擅自停藥了;另一個是隻知道吃藥不知道限鹽,所以,高血壓總是控製不好。
還有個誤區是,有的人說,“我40歲就知道有高血壓,我今年都60歲了,也沒吃藥,不是也蠻好嗎?”但是他就不知道,這20年下來,他的血管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因為血管不斷地受到高壓的衝擊,說不準哪一天腦血管破裂,就發生了中風。
《科學生活》:隨著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生產使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需要做體力活了。現在很多人特別是白領,每天對著電腦坐上一天,上下班開車、乘地鐵,幾乎沒有運動的機會和時間,這讓原本就營養過剩的人們更迅速地變胖。如果長期缺乏運動,原本老年人患的慢性病也找上了中年人,甚至年輕人,您是醫生又是科普專家,請您給大家提些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