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文/王謝

後海龍囤時代

僧人的天堂,義軍的戰場

隨著楊應龍的滅亡,海龍囤在戰火中化為灰燼,隻剩下焚毀後遺留的城牆、關隘敵樓、卡門和石砌建築,顯示出慘烈戰爭後的場景。從此,海龍囤的主人不再是統治一方的土司,再後來,僧人成了這裏的主人。

平播戰役結束,萬曆皇帝對播州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將播州分成二府,設遵義府,屬於四川;設平越(今福泉)府,屬於貴州。兩府清一色由朝廷派遣“流官”治理,土司製度在貴州徹底瓦解。隨之瓦解的,還有貴州“信巫鬼,好詛盟,喪葬用鼓樂”的傳統,中原、西蜀的禪師紛紛入黔傳播佛教,播州的佛教逐漸興盛起來。

1600-1603年間,遵義兵備道傅光宅在海龍囤原來楊應龍王宮的廢墟上,修建了一座寺廟——海潮寺。傅光宅佛學造詣深厚,對寺廟的修建和佛經的刊印不遺餘力,還招募了僧眾到海潮寺,於是原本布滿枯骨殘骸的王宮禁地,搖身一變成了吃齋念佛的清靜之地。關於修建海潮寺的原因,傅光宅從未提及,但據民間傳說,平播之戰後,海龍囤山上夜夜鬼哭,淒慘無比,修建寺廟就是為了超度那些陣亡將士的亡靈。

此後,海潮寺經過多次重修,一次是在1645年,還增設了田產;另一次是1773年的改造。現存的海潮寺應重修於民國時期,過梁上所題的主事者葛成邦、葛成德等,皆已在解放前後辭世。據當地村民稱,重修後的寺廟是“一口井”,即由上殿、下殿、左右廂房四麵圍合,中有天井,廟裏的菩薩用木頭雕成。大概由於戰爭原因,寺廟被修起來的同一時期,曾經的土司禁地也逐漸變成墳山,不少人會選擇在山上修建墳墓,如今海龍囤尚存明墓二座,均有墓碑,一為崇禎乙亥年(1635年)羅斈茂墓,一為明福建晉江黃氏墓。羅斈茂墓又曾被傳為“萬人墳”,曾有好事者掘開墳墓,發現裏麵竟是累累白骨。

關於這些白骨的來曆,當地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太平天國年間,桐梓久壩有個叫楊龍喜的人,在黔桂交界一帶做工,碰上了廣西農民起義。他一見之下就受到啟發,回到家鄉與芝麻人舒光富揭竿而起,一個稱皇帝,一個稱元帥,這就是“黔北黃號起義”。起義軍一度攻占綏陽、仁懷、桐梓等地,後來圍攻遵義碰上了麻煩,楊龍喜戰死,舒光富率殘部退居海龍囤。起義軍在海龍囤上駐守了很久,最終還是被官兵攻破,傷亡無數,後來每逢下雨發洪水,海龍囤的山溝裏都會衝出白骨來。

起義軍潰敗後,海龍囤重歸寂靜,海潮寺的僧眾又回到幽穀一燈的桃源世界,海龍囤周圍的人煙也漸漸稠密起來。鄉民劉元光說,當地住得最久的是鄭家,有兩三百年了。起義軍囤破時,一個懷有身孕的起義軍家屬在逃跑中被當地一個鄭姓男子收留,並向官軍謊稱係其妻子,逃過一劫。所以,當地鄭家實際上很可能是起義軍的後人。除了鄭家之外,如今海龍囤山巔僅有陳、王兩戶,囤下白沙水兩岸尚有幾十戶人家,包括葛、張、劉、王、夏、杜等諸姓。海潮寺前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修廟碑上,還能依稀辨出吳、張、黃、何、嶽、王、劉、趙等姓的捐款人,他們應該是當時周邊的住戶,隻是許多早已不知所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