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文/王謝

楊應龍與朝廷決裂

大軍壓境,一代堅城灰飛煙滅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不過,在這個朝代更替的大變動過程中,播州楊氏土司采用了獻土朝貢的策略,主動投靠了明朝,朱元璋非常看重這位帶頭歸順的西南土司,讓他仍舊保留播州土司名號,襲任原職。本來,按照這個勢頭下去,播州楊氏在明朝也可以繼續極盡榮耀,當西南的“土皇帝”,但楊氏的後人中偏偏出了一個楊應龍,斷送了播州楊氏700多年的基業。

楊應龍是楊氏的第二十九代主政者,他繼任土司之前,播州楊氏因為嫡庶之爭以及內訌而影響力下降,勢力大不如前。但楊應龍一心想重振播州,於是在繼任土司之後,開始用強硬的手段處理播州的內外矛盾,一方麵打壓播州內部的“五司七姓”,一方麵依靠收買“苗兵”來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

楊應龍的種種行為,激起了播州百姓、五司七姓以及貴州官員的不滿,於是大族首領和貴州巡按陳效一起聯名上書,將他告上朝廷,曆數他的24條大罪。此後,朝廷派出要員在重慶府三堂會審,認為楊應龍“論罪當斬”。楊應龍嚇了一跳,趕緊提出用兩萬兩銀子贖罪,萬曆皇帝答應了。但是第二年,四川巡撫換了人,又要抓他定罪,楊應龍此前的打點都白費了,他隻好來到播州邊界鬆坎,向前來緝拿的朝廷官員下跪請罪,又交出此前衝殺川軍的主犯12人代自己受斬,還答應將次子楊可棟留在重慶做人質,保證再交贖金四萬兩,這才得以免罪。

生性自負的楊應龍這次磕頭磕出了血,交出了兒子,終於換得了自己的性命,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楊可棟在被押至重慶之後意外死亡。楊應龍索要兒子屍體安葬,官府卻不給,還催他先交齊了贖金再說,這令楊應龍惱羞成怒。

1596年,在海龍囤山下,千名巫師向著重慶方向超度未歸家的屍魂,香火繚繞間,楊應龍手提寒氣凜冽的偃月刀,一步一步登上海龍囤,與朝廷正式決裂。他調集役夫工匠,大規模擴建海龍囤,將海龍囤變成了一個設施齊備、糧草充足的軍事堡壘。

消息傳到帝都,萬曆皇帝大為震怒。他本是取得了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勝利的一代明君,怎能容忍一個小小的土司如此猖狂!於是禦筆朱批楊應龍“罪不可赦”,賜兵部侍郎李化龍尚方寶劍,讓他一統號令,全力備戰,剿平播州。

1600年農曆二月十二,李化龍執帥旗在重慶登壇誓師,集結起了全國20多員著名將領、14萬正規軍、各方土司的10萬地方武裝平叛。大軍分東、西、南、北八路,向播州合圍。

24萬大軍一齊推進,楊應龍自然不敵,最後被逼得困守海龍囤。但在囤前的“三十六級階梯”,明軍遇到了麻煩:這裏的階梯陡峭,每級石階高達60~80厘米,大炮難以發揮作用,而且一遇進攻,守軍就會居高臨下把油和黃豆拋灑下來,根本就攻不上去。在這裏耗了一個多月後,李化龍分兵繞到了海龍囤後山,找到了楊應龍用於運輸糧草的密道,才從後關攻破了這座堅固的軍事屯堡。

1600年農曆六月初六清晨,海龍囤各處關口失陷,明軍殺上了上去。楊應龍自感末日來臨,倒提滴血的戰刀回到寢宮,先縱火焚燒宮室,然後與兩名愛妾一起自縊而亡。那一天,雄踞播州700餘年的楊氏一族,和他們寄望成為“子孫萬代之基”的海龍囤,在這場大火中灰飛煙滅,隻留下為數不多的斷垣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