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快樂遊戲中美麗綻放
觀點參考
作者:卞捷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們關係)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並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因此,我堅持把心靈美的培養放在班級美育的首位。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是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的過程。受此啟發,我以為,美育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生活化的過程,一個在社會化的交往中知美、創美、愛美的過程。作為班主任,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展開了研究。通過把社會分工帶入班級、把遊戲機製引入課堂,讓孩子們在生活化、趣味化的自主班級管理中,習得美的行為,陶冶美的心靈,塑造美的人格。
一、在自主製定班法的過程中實現知美教育
美言美行需要標準來引導,需要實踐來養成。班法是屬於孩子們的真善美的標準,是學校開展知美教育的基礎。傳統的班法往往由老師根據校紀校規、道德規範等製定,然後灌輸給孩子。這種單方麵的知美教育是被動的,很難引起孩子的共鳴。因此,我在班裏參照現代國家的立法工作模式,發動每一名學生擔任立法官,通過調查研究,把自己認為在班級生活中的美的行為和不美的行為彙總起來,提交給班級立法委員會。班級立法委員會由選舉產生的部分學生代表組成,他們負責對每名學生的立法提案進行分類合並、提煉概括,並形成班法草案提交全班立法大會逐條舉手表決。對有爭議的條款,大家可以提出異議,並進行辯論,待修改後重新表決。經過幾輪大會的不斷完善,班法正式表決通過。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僅僅起著指導和協調的作用。
我始終相信,隻有賦予學生自我參與、自主決策的自由,才能促進他們對美的理解和認同,進而達到美的實現。學生在立法實踐中,通過起草提案完成美的自我教育,通過議法、修法懂得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藝術,通過逐條表決加深了對美言美行的認知、認同。因此,立法的過程就是一次知美教育的過程。
二、在貼近生活的分工合作中完成創美過程
從美的感受到美的創造,需要有一座橋梁。在我的班裏,這座橋梁就是勞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使每個孩子都把自己最優秀的精神品質注入他所創造的財富之中去,在勞動中把自己‘對象化’,使他喜愛勞動過程本身,他才能真正感受到創造之美。”因此,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我努力在班級中營造一個小社會的氛圍,通過個人和小組兩種形式,讓孩子們在體驗真實生活的勞動中不斷創造美好的事物。
1.個人創美
我從班級銀行的設立開始。在我的班上,每名學生都會有一個班級銀行賬戶,戶頭上有100元初始資金。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孩子們會有“花銷”,也會有“收入”。每逢學期末,全班進行一次財務結算,賬戶存額最多的同學會被授予“超級人品富翁”稱號,並拿到最好品質的獎品以及一張印有“十一學校”Logo的獎狀。“收入”的來源就在於遵守班法,用勞動創造美。沒有勞動,則沒有“收入”。違背班法,則計入“花銷”。
勞動的載體是工作崗位。我為孩子們設置了一係列的班級崗位清單,清單上有“瓶官”、司“鈴”員、藝術總監、財務總監、紅十字委員、學生工會、安全管理員、“護花使者”等各種職業,並配有工作內容說明。根據每個崗位工作難度和強度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工資級別,如班長月薪5元,課代表月薪3元,“瓶官”月薪1元等。每個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主申請工作崗位,通過勤勤懇懇的勞動為自己賺取賬戶資金。班級銀行總管定期負責個人賬戶核算。由於和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每個孩子都會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並自覺監管銀行的資金變動情況。每逢月底發工資,全班會根據每名同學的工作情況進行舉手表決,決定他是否可以領到本月工資,考核優秀者還可以加薪。正是在這隻“無形的手”的引導下,孩子們積極參與到班級的各項管理事務中,事事都有責任人、人人都是小主人,既奉獻了他人,又提升了自己。當大家都在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的時候,一切都顯得井井有條,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孩子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班級也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