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及局部體脂含量測定和評估方法很多,較精確的方法有雙光子吸收、核磁共振或計算機斷層影像診斷。適於流行病學調查或大樣本研究的估測方法較多用的是由測量體重、身高、腰圍、臀圍所得的體重指數(bodymassindex,BMI)、腰圍及腰臀圍比值。近年還有用生物電阻測定(bioelectricimpedanceanalysis,BIA),來估算身體脂肪組織含量百分比。
簡單測量及計算方法如下:
(1)BMI:直立、免冠、脫鞋在僅穿內衣情況下測體重及身高。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
(2)腰、臀圍及其比值腰圍(W)測定時需兩足分開(距離25~30厘米)並直立。測量部位在骨性胸廓最下緣與髂脊最上緣的中點水平麵。臀圍(H)測定時則並足直立,測量部位在臀部最寬處。使用軟皮尺,讓皮尺貼著皮膚表麵但不壓迫軟組織進行測量。腰臀比(WHR)=W(厘米)/H(厘米)。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
肥胖病的診斷標準
人類不同種群體脂含量差異很大,各種群的體脂含量對健康及壽命的影響亦有差別。因此,不同種群的超重/肥胖診斷標準亦有不同。
1以估測全身肥胖(總體脂增多)表1所列為WHO(1998)及WHO-WPR(2000)用BMI估測成人超重/肥胖分割點的建議。必須說明,此隻是一個粗略的分割點,即使亞洲人不同種群間甚至中國人不同種群中BMI和健康及壽命的關係亦不會完全一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目前暫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建議的BMI為24及28作為超重及肥胖的診斷分割點,如表2所示。隨著更多精細流行病學研究資料的積累以及人們對疾病認識的深化,此分割點仍將變動。至於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診斷一般按背景人群的BMI年齡分布曲線上,年齡的BMI的85百分位點或以上及95百分位點或以上定為超重或肥胖。
2以腰圍或腰臀比()估測腹部或向心性肥胖(腰部體脂增多)目前多用腰圍來診斷腹部肥胖,但是采用的分割點在種群間差異很大,而WHR分割群間差異相對較小。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建議目前暫用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建議的男性85厘米及女性80厘米為向心性肥胖的診斷分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