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保養氣血,莫讓流年在暗中偷換
第一章 氣血:掌握人體的生殺大權
1 氣血不足,五髒就鬧饑荒
人的生命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經曆出生,發育,壯盛,衰老,死亡的幾大階段。
中醫學對人生曆程就有詳細的描述:“人生十歲,五藏始定,血氣已通,真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髒大定,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皆虛,神氣皆老,形骸獨居而終矣。”
這就形象地概括了人處於各階段的生理變化,論述了氣血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氣與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基本物質,它掌握著人體生殺大權,也是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
中醫認為,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人體的髒器就如同人一樣,吃得飽了,工作起來才有勁,而血就是髒器的“飯”。當體內的各種髒器每天都能吃飽喝足的時候,幹勁就足。而當人體的總血量不夠,也就等於給髒器餓飯,就容易疲軟,無力,抵抗力下降,就出現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時間長了,各髒器由於供血不足,各種疾病都會惹上身來。
心髒沒吃飽,就會心慌、氣短、胸悶,這時心髒特別想休息,就出現了間歇,心跳的次數就會越來越慢,心就開始痛。這是在提醒你,它餓了、累了,你若不管不顧,或者隻是給它吃一些擴血管的藥物,可根本原因沒有改善。當缺血症狀進一步加重,血管不能充盈,就會造成閉塞、心梗,最後危及生命。
大腦沒吃飽,輕者頭暈、記憶力下降,重者因遠端末梢的血管得不到充足的血液而幹癟、閉塞,繼而出現腦缺血、腦梗塞;時間長了,腦子開始變“瘦”,腦萎縮、老年癡呆症也開始發生。
肝髒吃不飽,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量就開始萎縮,以前吃一斤肉,它都能轉化成人體所需要的能量;而這時沒幹勁了,一斤肉它隻能轉化七兩,餘下的三兩隻好以脂肪的形式棄置在肝髒裏,形成脂肪肝,或者堆積在血管裏形成高血脂。
腎髒也是一樣,沒吃飽,它擔負的排毒工作就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如此,身體內的各種毒素肯定就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容易引起尿酸、尿素過高。
胰腺也是一樣,吃飽了就能奉獻給人體充足的胰島素,沒吃飽時,糖不能被正常代謝,多餘的糖就留在血管裏,血糖自然增高了。
所以,血的重要性是中醫食療養生的核心內容,隻要食物營養豐富、搭配合理就能保證人體內血的質量和濃度,保證了胃腸的消化吸收能力就能讓人血量充足。
那麼什麼是氣呢?氣之於人體的重要性何在呢?
“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這是用來形容氣血關係的最常用的一句話。 中醫學對氣的解釋是這樣的:氣是由先天之精華、水穀之精氣和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所組成。氣具有很強的活力,不停地運動著,中醫學以氣的運動來解釋生命活動。故《莊子·知北遊》謂:“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即具有推動血液、津液的生成與運行,推動髒腑組織的各種生理活動的作用。人體的氣,又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髒腑之氣。
明白了什麼血,什麼是氣,你對於生命就有了更深更全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