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3章 1認識你身上的經絡地圖(1 / 1)

第六篇 通經絡——經絡是人體的醫魂

第一章 命要活得長,全靠經絡養

1認識你身上的經絡地圖

有人說:我們也知道經絡的生理作用很重要,也很想利用經絡養生,但是我們不是醫學科班出身,也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鑽研,即使我們想學習,也是有心無力,那些生澀的醫學詞彙讓我們摸不著頭腦,每每半途而廢。還有人說,經絡在身體內部,看不見,也隻有華佗那樣的名醫才能摸得到,我們又如何感知自身的經絡呢?

下麵我們盡可能以詼諧的口吻為大家解說經絡這張“人體活地圖”,力爭做到通俗易懂。

1.經脈——謹防身體旱澇災害

經脈是經絡的主體,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如果說十二正經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麼奇經八脈就像個蓄水池。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蓄水池中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經氣血過多,過於洶湧,水池也會增大儲備,使氣血流動起來,隻有這樣,人體正常的功能才會平衡。

(1)十二經脈

正經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 是經絡係統的主體。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髒腑,各經用其所屬髒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通過手足陰陽表裏經的連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髒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裏配合關係,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係;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之間的聯係,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2.絡脈——警惕氣血交通堵塞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起著人體氣血輸布的作用。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裏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係。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1)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具有溝通表裏經脈之間的聯係,統率浮絡、孫絡,灌滲氣血以濡養全身的作用。

(2)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3)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麵。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這樣一分析,人體經絡運行圖仿佛一張城市道路交通圖一樣呈現在你眼前,清晰明了,你就不覺得經絡是多麼複雜讓人皺眉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