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1 克服狹隘,豁達的人生更美好(1 / 1)

第四篇第三章 給“心”鬆綁,永遠做最陽光的自己

1 克服狹隘,豁達的人生更美好

狹隘俗稱“小心眼”。這種人受到一點委屈或碰到一點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又極易受外界暗示,特別是那些與己有關的暗示,極易引起心裏的內部衝突。心胸狹隘的人神經敏感、意誌薄弱、辦事刻板、謹小慎微,有時發展到自我封閉的程度,不願與人進行物質上的交往,他們總是分清和別人之間物質上的瓜葛。心胸狹窄的人會循環往複地自我折磨,甚至會罹患憂鬱症或消化係統疾病。

造成心胸狹隘的原因有很多。在朋友交往中,如果有人不拘小節,隨便使用、糟蹋別人的東西,也會從另一角度強化某些人的狹隘性格。抑鬱氣質的人,在過強的心理創傷刺激下,也容易心胸狹隘。如偶爾用了一下別人的東西,被人斥為“你幹嗎總用別人的東西”就可能想不開,發展為“那你以後也別再用我的東西”,由此而泛化到其他所有的人,不願別人用自己的東西。

狹隘的人用一層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裏。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所以心胸狹隘的人必須要學會克服狹隘,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牛頓1661年中學畢業後,考入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此時,他還是個年僅18歲的清貧學生,有幸得到導師伊薩克·巴羅博士的悉心教導。巴羅當時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以研究數學、天文學和希臘文聞名於世,還有詩人和旅行家的稱譽,英王查理二世更稱讚他是“歐洲最優秀的學者”,他把自己的專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牛頓。牛頓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該校當研究生,不久就獲得了碩士學位。又過了一年,牛頓26歲,巴羅以年邁為由,辭去數學教授的職務,積極推薦牛頓接任他的職務。其實巴羅這時還不到花甲之年,談不上“年邁”,他辭職是為了讓賢。從此,牛頓就成為劍橋大學公認的大數學家,還被選為三一學院管理委員會成員之一,在這座高等學府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達30年之久。牛頓的淵博學識和輝煌的科學成就,都是在這裏取得的。而牛頓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巴羅博士的教導、讓賢密不可分。可以說,牛頓的獎章中,巴羅也有一半。

比爾?蓋茨曾說:“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功,無論你爬過多高的山,無論你有多少閑暇,無論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標,沒有寬容心,你仍然會遭受內心的痛苦。”

豁達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修養。豁達,讓人生充滿陽光。隻有豁達的人,才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豁達是一種襟懷和氣度,是一種格調和心境,更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有了豁達,生活中便會多幾分和諧,幾許寬適,會多幾分靈性,幾許悟性;會更加的熱愛生活,追求卓越;會安靜而坦然地走自己的路,既不自卑又不張揚。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開開心心、順順利利,可是既然是生活,就總會有那麼一些小波瀾、小浪花。在這種情況下,斤斤計較會讓自己的日子陰暗乏味,隻有胸襟豁達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陽光。

豁達一點,我們的生活就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