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癌症病因:大半為運氣所致(3 / 3)

癌症發病研究的兩個重要出發點

他們兩位得出上述結論,是基於一個統計學模型。在建立這個模型時,兩位博士采用了關於31種不同組織中細胞分裂率的醫學文獻中的數據。幹細胞是他們特別關注的對象,這是一種存在於各種器官或組織中的為數並不多的特殊細胞,可以分裂產生新的子細胞,以替換原來那些受損或老化的細胞。在細胞分裂時必須完成DNA的複製,這一過程中發生的錯誤可能觸發細胞不受控製地生長增殖,進而導致癌症。

於是他們想知道,較高的幹細胞分裂率可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這是否單純是因為分裂次數越多,發生錯誤的機會也越大。福格爾斯泰因博士表示,隨著近幾年來對幹細胞生物學的認識有所進展,這種類型的研究才具有了可行性。

但這一分析中並未包含乳腺癌或前列腺癌,因為尚無有關這些組織中幹細胞分裂率的足夠數據。

兩位博士進行這項研究的一個出發點是一項在100多年前就已經被人觀察到,卻從未真正得到解釋的現象:人體中的某些組織比其他組織更容易發生癌症。例如,大腸的終生癌症風險為4.8%,是小腸(0.2%)的24倍。科學家們發現,大腸內的幹細胞遠多於小腸,且它們的分裂也更加頻繁,約為一年73次,而小腸幹細胞一年隻分裂24次。在許多其他的組織中,幹細胞分裂速率也與罹患癌症的風險密切相關。

某些癌症(包括特定的肺癌和皮膚癌)的發生率比單純根據幹細胞分裂速率推斷出的要高,這是因為在這些疾病中,已知的重要環境因素,如吸煙和過多曝露於日光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另外,還有一些癌症較之預期更為常見是因為它們與致癌基因有關。托馬塞蒂博士以車禍風險為例對該研究結果進行了闡釋。一般來說,行程越長,發生車禍的幾率就越高。惡劣天氣等環境因素以及車輛故障等都可能令這一基本風險進一步增加。他說:“這個類比生動地描述了我對癌症的看法。其實,它是遺傳因素、環境和偶然性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基礎是基因突變機會,再加上遺傳或者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同行專家的評論意見

位於曼哈頓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臨床遺傳學服務主任肯尼思·奧夫特博士並未參加這項研究工作,他稱讚這篇文章“對在不同人體組織中觀察到的複雜的癌症模式進行了優雅的生物學解釋。”

他認為該假說“應該是正確的”,但他也補充道,“這隻是一個初始近似值”,並指出,某些類型的癌症並不符合這一模型。例如,有一種甲狀腺癌中的遺傳成分就大於模型中的預期值。雖然這篇論文關注的是癌症中不受人力控製的因素,但奧夫特博士認為,大約一半的癌症死亡還是可以避免的。

他說:“因此,不應該輕視公共衛生信息的重要性。盡管從細胞水平上來說,大多數癌症可能是由於影響DNA複製的隨機事件所導致;但在人群中,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最強有力的幹預措施仍是戒煙、了解家族病史以及說明人們將體重控製在理想的範圍內等等。”

奧德斯·布勞利博士,美國癌症協會的首席醫療官,則認為這一研究很紮實,很好,印證了許多科學家已經討論了大約20年的結論。他說:“我們對癌症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我們已經認識到,許多癌症開始純粹是由於那些無法解釋的突變。不幸的是,我們隻能用‘不走運’來解釋它。因為這些癌症的發生和發展中,這些細胞突變至少躲過了人體的三重故障處理係統的‘圍剿’。具體地說,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或細胞凋亡,DNA修複酶和免疫係統某些細胞的三重作用。”